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开透明是现代预算的一个重要特征,体现为现代财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原则。预算透明度是优良政府治理的关键环节,可以促使负责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的机构和人员,更加认真地履行受托责任,赢得知情公众的支持,这是目前国际社会已然达成的普遍共识。纵观30多年来的中国财政体制改革,至少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加以考察,一个是财政实体的视角,另一个是财政治理的视角(也就是程序正义视角)。前一个方面的改革可谓成就斐然,初步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体系,财政税收政策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后一个方面的改革,则相对进展缓慢,尽管扩大了预算的范围,减少了预算外收支的规模,但依然有相当规模的公共资金游离于预算之外。同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相比,我国的预算透明化程度与国际规范标准存在很大的差距。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公共治理民主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各界对预算透明度愈加关注。2010年"两会"期间,将提高预算透明度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因此,加大财政预算透明度,增强人民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度和对政府资金运作的约束,是稳步推进民主政治的有力措施,也是约束政府财政支出、加强对政府公共支出进行监督的重要环节。提升预算透明度,能够使社会公众及时掌握真实的财政信息和财政政策走向,监督政府部门活动,督促政府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规范财政分配行为,有效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推动政治民主进程,必将有助于实现"人民群众当家理财"的理想和追求。一般来说,预算透明度的内涵可以从两方面来把握:一方面认为透明即公开,预算透明核心就在于实现预算信息公开;另一方面认为预算透明核心不仅仅是公开,更应包括公开基础上的公众参与。公众参与一方面可以反映纳税人的偏好,另一方面可以集中公众智慧,是公众参与到预算决策中来,从而使决策更加科学化、民主化,更好地代表公众的切身利益。因此,预算透明度是指预算编制、审查、听证、执行、决算的环节,都应以阳光预算理念为核心,充分体现公开透明的原则,便于公众获得相关信息。预算透明度要求公众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能以较低成本获得相关的预算信息,凡是与社会公众利益相关的一切(除了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都应当是透明的。本课题报告共分为10章,主要内容包括:第1章"导论"。主要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对象和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2章"预算透明度的相关文献述评"。主要是分别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简要介绍和评价。第3章"公共预算透明度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分析了公共产品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知情权、公共受托责任、善治理论等用来支持预算透明制度改革的理论。第4章"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的制度演化与典型特征"。从历史视野中考察了中国预算改革和预算透明度建设的发展线索,分析了中国预算管理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化方向,进而系统考察了新一轮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的典型特征与存在问题。第5章"中国政府预算透明度的环境差异分析"。本章在考察中外预算管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系统归纳了预算透明度的一般性国际标准。通过对我国目前的预算透明现状与预算透明的一般标准比较,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预算透明度建设村镇的差距。第6章"预算透明度与政府行政成本的互动影响机制"。本章介绍了行政成本的相关概念,并分析了我国政府行政成本高的原因,最后阐述预算透明度和政府行政成本间的关系。第7章"国际经验与启示:基于金砖国家的比较研究"。本章通过对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五国的预算透明法律保障制度、预算报告制度、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以及参与式预算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为提升我国预算透明度的制度设计提供依据。第8章"中国城市财政透明建设经验对比分析:基于河南焦作和浙江温岭的考察",分析了河南焦作和浙江温岭在进行财政透明建设方面的差异性和共性。第9章"优化预算透明度的技术支撑体系——政府会计与政府财务报告体系"。本章分析了当前国内预算会计体系在信息披露方面的缺陷及对预算透明的制约,进而提出短期内的改进措施,即构建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结合的政府会计体系及相应财务报告体系。第10章"我国公共预算透明度的目标、原则、条件"。本章在介绍公共预算透明度的目标和原则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实施公共预算透明度改革的基本条件及约束条件。其中已具备的基本条件有: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具有推进预算透明改革的明确意愿;民间力量和专家学者的努力为预算透明改革提供了强力的社会基础预算公开的制度基础基本建立;地方参与式预算为预算透明改革提供了实践基础。第11章"提升我国预算透明度的政策建议与制度安排"。本章针对我国公共预算透明度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约束条件,给出了我国公共预算透明度改革的基本保障。如强化透明意识,为预算透明制度改革奠定思想基础;加强相关财政法律建设,为预算透明提供严明的法律环境;完善相关财政管理制度,为预算透明改革提供制度性依托;整合预算会计、报告体系及信息化建设,为预算透明制度改革提供技术支撑;推广参与式预算试点,为预算透明制度改革夯实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