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遥感产品质量检验及评价

来源 :第一届中国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p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极冰盖被公认为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最为敏感和关键的区域之一,其稳定性和所引起的物质迁移对全球海平面变化和气候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南极物质变化长期以来受到地球物理学、冰川学、海洋学及环境学等各学科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南极地区恶劣的气候环境和复杂的地理环境,实地考察获取研究数据的区域相对于整个南极还十分有限,因此主要研究还需要依赖遥感技术。近几十年来,遥感技术提供了包括重力观测、卫星测高、光学遥感测量等用于精密长期监测的方法,相关任务成果包括高程产品、接地线产品、边缘线产品、影像镶嵌图产品等。由于这些遥感产品由不同的遥感技术及数据处理方法获取,其分辨率、精度也不相同,因此对这些产品进行质量检验对于后续产品应用和区域变化分析至关重要。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三峡以上流域来水持续偏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长江上游1951~2013年水文、气象资料,探寻流域年降水量、年径流量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了三峡以上年降水量、年径流地区组成,各区年及三峡水库主要蓄水期9月、10月降水量、径流量年代变化和年内变化特性,采用MK检验、Kendall检验、Spearman检验、LRT检验等趋势性特征以及周期图法、小波分析法等周期性
气候变化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公众广泛关注的世界性问题。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是认识气候和水资源之间互动的关键环节,能够为水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一些依据。全球环流模型GCM的出现为全球气候、水文等要素的模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但是由于GCM模型尺度大,在水文领域的应用分辨率较低,无法直接应用于水文要素的模拟当中。本研究利用一种新的降尺度方法的Delta-DCSI,利用二元三次曲面插值方法充分考虑
降水类型(降雨、降雪和雨夹雪)对于地表的径流和能量平衡具有重要影响。然而,许多地面观测站的记录中,只有降水量,而没有降水类型。本研究基于中国气象局将近30年的站点数据,研究了降水类型与气象要素和站点海拔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作为识别降水类型的重要指标,湿球温度要优于气温;(2)降水类型对站点海拔依赖性很强,在海拔越高的地区,雨雪识别的阈值温度越高;(3)同时降水类型也受相对湿度的影响
海空动基座重力测量是地球表面重力场测量的有益补充,与卫星重力测量相比可显著提高局部重力场空间分辨率,与陆地的便携重力测量相比则显著拓宽了测量范围,提高了重力场测绘效率.本文以武汉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八十年代发展的CHZ海洋重力仪为基础,构建了该重力仪的闭环控制模型,并基于该模型讨论了该重力仪的电路增益分配.CHZ重力仪的主要噪声来源为外部非重力变化干扰、探头本体噪声、电路噪声等三部分,本文还分析了
会议
本文利用NCAR 开发的CAM5.1 模式,针对我国东部大规模城市下垫面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CAM5.1 模式能够很好地模拟出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大尺度环流的季节性转变.敏感型试验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大规模城市群的发展使得南海夏季风提前1 候爆发;控制试验中5 月中旬南海地区偏南风的出现较无城市试验中提前.影响机理的初步分析表明:从春季到夏季太阳辐射不断增强,城市化下
Amery冰架后缘由多条冰川汇合而成,汇合区的冰流速对于整个Lambert冰川-Amery冰架系统的冰架底部物质通量估算、动力学过程和物质平衡等研究提供重要参数.基于35d时间基线的Envisat ASAR数据对,实现了利用偏移量跟踪方法提取二维平面冰流速的技术流程,获取了Lambert、Mellor和Fisher冰川注入Amery冰架冰流汇合区的200m分辨率的冰流速图,在冰流汇合区流速最大可达
会议
以甘肃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地区盈科/大满农业灌区为研究区,联合使用TerraSARX雷达数据和ASTER光学遥感数据,对研究区土壤和植被水分信息进行提取.在同期光学遥感影像数据提取了研究区的植被含水量信息的基础上,再利用“水-云模型”从雷达数据总的后向散射中去除植被影响,获取了土壤组分的后向散射系数,建立不同极化方式下土壤后向散射系数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通过雷达多极化数据得到表层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
夏季青藏高原东侧暴雨经常导致洪水和泥石流,特别是盛夏。本文研究了高原东侧7月暴雨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7月中国最大的暴雨日数中心位于高原东侧。在年际时间尺度上,高原东侧7月的暴雨变化与中国东南部的降水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高原东侧7月降水多时在中国东南部对流层低层存在一个异常的反气旋性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原偏西,海洋大陆地区降水偏多。海洋大陆地区对流活动对高原东侧盛夏暴雨的变化有重
人类活动造成的大范围地表覆盖变化可以明显改变地表的物理特性及其与大气之间的能量、水分和物质交换过程,影响气候系统的能量、水分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从而对气候和环境产生显著的影响。基于近三十年卫星遥感数据反演的东亚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通过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了近三十年由于大尺度LUCC 导致的东亚季风系统能量和水分循环过程变化特征及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利用高分辨率的下垫面数据分析了L
汞是具有特殊物理化学性质的重金属元素,其较强的挥发性使之能够参与全球尺度传输,汞的高毒性又能对人类和高等生物体产生极大危害,因而汞是一种全球性污染物,在近几十年来备受科学界的关注。汞的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演化规律是目前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冰冻圈是地球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是各圈层相互作用的重要环节;而雪冰是冰冻圈的主体,是环境和气候记录的良好载体之一。研究过去和现代雪冰中的汞将有助于了解地球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