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气旋(TC)环流内对流核数与TC 强度关系的统计合成分析

来源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w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JTWC (the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最大风速半径及热带气旋(TC)尺度资料、上海台风研究所台风最佳路径资料以及日本静止气象卫星M1TR 红外IR1 TBB 资料,针对2001 年~2010 年期间经过台湾再次登陆我国的13 个历史TC 个例,采用对流云-层云分类技术以及统计合成分析方法,探析 TC 环流内对流核数与TC 强度之间可能存在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整个TC 环流内的对流核总数、外雨带内的对流核总数基本上随着TC 强度增加(减弱)而增加(减少),存在很好的正变化对应关系,且这种对应关系对于TC 登陆位置存在一定程度的敏感性。同时,外雨带内的对流核总数大于内核区域内的对流核总数,且后者与TC 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明显。(2)TC 内核区域内TBB 平均值基本上随着TC 强度增加(减弱)而降低(升高),存在一定的同位相变化对应关系,且这种对应关系对于TC 登陆时间以及登陆位置存在一定程度的敏感性。同时,外雨带内TBB 平均值与整个TC 范围内TBB 平均值接近,二者均明显高于同期内核区域内TBB 平均值,且前二者与TC 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明显。(3)基于对流核与基于TBB 的统计合成分析结果两者之间具有很好的互补性,二者结合使用可以更全面反映出TC 雨带与TC 强度之间可能存在的对应关系。
其他文献
用GRAPES-Meso 数值模式和LAPS 中尺度局地分析资料做初值场及侧边界,对两种分辨率(2.5km 和5km),采用不同的云物理方案,给定不同的spin up 时间,设计18 种组合方案,对2008 年7 月一次西南涡暴雨过程做数值模拟,比较不同方案对雨带、雨团分布及降水量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用LAPS 资料对雨带和对流雨团的模拟,较直接用NCEP 再分析资料有改进,其模拟的雨区与实况更
利用相关资料,对气候态下我国梅雨范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梅雨不仅出现在长江流域,其北部淮河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都存在梅雨现象。REOF 分析得到位于我国长江、江南和江淮地区梅汛期降水的四个基本型态:长江型、南部型、江淮型和东部型。气候平均我国梅雨区由南向北最早入梅候为33 候、最迟出梅候为42 候。33 候长江以南地区首先入梅,具体表现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突然跳至18°N 以北,南亚高压脊线达2
流函数和速度势是对风场分解的有效工具,在大气环流分析和资料同化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全球区域用Poisson 方程求解流函数和速度势及旋转风和辐散风,其解是唯一的,但在有限区域内,由于受区域边界条件限制,流函数和速度势以及风场分解是非唯一的。用流函数和速度势去分解和重建风场,重建的风场与原始风场一致是流函数和速度势求解的标准,减小或消除边界不确定对结果的影响是有限区域流函数和速度势计算及风场分解最重
根据NCEP/NCAR 逐月温度资料和逐日温度、湿度资料,及长江中下游60 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趋势分析、突变检验等方法,研究了近60a 来全球和北半球地表温度变化趋势,分析了温度增加前后夏季(5-8 月)极端降水变化特征和降水影响因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60 年北半球年平均及夏季平均地面温度为增暖趋势,1998 年为增暖突变年份;变暖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呈增多趋势
梅雨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东西进退和南侧低纬度高层东风带扰动系统密切关联,本文利用 1000~100hPa NCEP/NCAR 2.5°×2.5°的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风带扰动附近视热源和视水汽汇的分布 和演变特征,详细讨论了环境场热力状况改变的影响因子,揭示了东风带扰动附近大气非绝热效应改变与 西太副高短期东西向移动的可能联系。 通过分析东风带扰动附近视热源的水平分布和演变特征,得出:
对海表温度(SST)资料,利用具有季节循环的基本气候态滤掉年信号,然后对全球(南北纬 60度之间)的SST距平进行EOF分解,保留前15个模态,各模态的时间系数进行Kalman滤波和预测,根据kalman滤波所得到的各模态时间权重系数的最佳估计,和EOF分解的空间模态一起进行重构,得到预测的SST距平场,加上基本气候态从而得到预测的SST。对海温统计预报结果的相关系数检验以及Nin%o3.4 区海
随着数值模式的发展,利用数值模式对暴雨进行模拟研究成为研究暴雨过程的重要手段。大多数中尺度模式都能较好的模拟出降水过程的累积降水,但由于暴雨的不连续性和突发性,模式对降水随时间的演变(如逐时降水)不能给予较好的反映,即模式不能准确反映暴雨精细过程。基于上述原因,本文针对2009 年6 月29 日-30 日发生在湖北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利用WRF 模式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模拟的24 小时累积降水进行
近几年来,人们陆续提出了多种Bogus 方案,用以改善初始时刻台风的热力结构和环流特征,并使得台风预报有了很大改进。随着卫星、雷达等遥感资料在气象数值预报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很多人开始质疑并否定Bogus 技术。然而在台风业务模式中,Bogus 技术仍然必不可少,难以被取代。因此了解、比较并改善各种Bogus 技术,对台风数值模拟和数值预报来说还是有重要意义的。文中先介绍了四种不同的台风初值
本文选取2006 年第14 号台风Yagi 为研究对象,采用位涡反演技术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初值敏感性试验和物理量场的诊断分析,对台风变性后再度增强的物理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所得结论如下:(1)初值敏感性试验的结果表明,在变性台风再增强过程的初期,高空槽的强度变化对台风强度变化和移动路径的影响不大,但是在变性台风再增强过程的中后期,高空槽的强度变化对变性台风再增强过程的影响逐步增强
本文利用台风百合(2001)的高分辨率模式资料,应用PV-ω反演方法,在分析台风准平衡和非平衡垂直环流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诊断研究了热力和动力强迫对台风深厚湿对流结构的影响,结果指出:准平衡流能够描述台风中具有较长生命史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环流结构,中层大振幅垂直运动主要由准平衡ω方程中凝结潜热释放的热力强迫所决定;台风低层由动力辐合强迫产生的弱对流,对眼墙区深厚湿对流的形成起到触发作用,而高层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