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杂病调治阳气法及其用药特点

来源 :2003'国际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n19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匮》杂病诸证中,阳气阻遏或受损、乃至虚弱的病理变化并不少见.对此类病证,仲景分缓急、别轻重进行调治.凡阴寒病邪偏盛,病情表现较急者,以祛逐阴寒病邪为先,意在迅速通阳、护阳,用药常以辛温(热)刚燥,药力峻猛之品为主.此法可分为:①祛风散寒、除湿利水、通达卫阳:适宜于外感风寒湿或水气、痰饮浸淫肌腠皮下,致恶寒、无汗、身体疼重或浮肿等,常用药有麻黄、桂枝、炮附子、生姜、防已、茯苓.若兼卫阳不足,则加黄芪、白术、炙甘草.②散寒除湿利水,运脾阳、通胃阳:此为痰饮、水气、寒湿困阻脾阳而设,常见眩晕、背冷如掌大、身体沉重冷痛、四肢不温、呕吐、哕逆等症状.每用生姜(或干姜)、茯苓、泽泻、防已、半夏,并配桂枝、白术.③涤痰宽胸、振奋心阳:若阴寒凝滞、水饮凌心,兼心阳不足,致心阳阻遏,引起心悸、胸闷气塞,甚至胸背痛,惊狂、卧起不安等症状,则常用栝蒌实、半夏、蜀漆,并配薤白、白酒、桂枝.④逐寒破阴,温复肾阳:若肾阳虚衰,阴寒极盛,症见呕吐下利、四肢厥冷、微热、神萎,则用生附子、干姜.若肾阳虽虚但尚无外脱之势,而以阴寒水饮等邪偏盛,并有心、脾阳虚,则取炮附子或兼乌头,再配细辛、蜀椒、干姜、半夏之类.对以脾、肾阳气虚弱为主,阴寒病邪较轻,病情不甚急的病症,则温补并用,用药润燥相济,意在和缓补阳,又不至于化燥生热.此法可分为:①甘温柔润扶脾阳:适用于脾阳虚弱为主,里寒不甚者,常用胶饴、炙甘草、黄芪、人参等.②温燥滋润补肾阳:适宜于肾阳不足为主,阴寒轻微者.即取少量温燥的炮附子、桂枝,配以多量滋润的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既使肾阳得补,又不至偏亢.由此可见,通阳复阳之方不宜久服,而扶阳养阳之方则可长用.
其他文献
1999年开始,全国城市房价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房价出现了持续上扬,以涨幅较大的上海房价为例,以不变的样本计算,6年累计涨幅平均超过200%.目前,高房价的合理性是社会各
期刊
期刊
期刊
本文作者指出,《伤寒论》或《金匮要略》中均未明确提出"郁"的概念.但就散在的条文加以分析,仲景无疑十分重视"郁"这一病机.仲景继承了《内经》治郁五法的思想.强调调达气机,
通络法是古今临床治疗大法之一,对久病难治性疾病中所谓络病的治疗,通络法的应用已显示出不可质疑的独特疗效.近年来运用通络法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并发症、肺纤维化
会议
将张仲景对痛证的辨治归纳为解表、散寒除湿、和解、表里双解、清热、涌吐、攻下、温补、通阳宣痹、行气、理血、安蛔、针刺、搐鼻等十四法.认为仲景辨治痛证,法度严谨,内容
咳喘之证,临床常见,临床治疗方法各异,但总的离不开寒、热、虚、实四字,二千年前促景师祖就此问题,提出了诸多治法,大致归纳如下十个方面.运用于临床,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本文分别从六经病的三个阶段,即六经发病的"传"、六经为病的"转属"、六经病差的"劳复",讨论了《伤寒论》的恒动辨证观,以说明动态辨证思维是六经辨证的特色,亦是中医诊治疾病
会计信用是企业信用的基础,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索和实施会计信用等级管理,既是治理整顿会计信息失真,规范会计秩序、提高会计公信力的现实需要,也是财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