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岳司职图像形式分析--以壁画为中心

来源 :中国社科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tara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职是东岳大帝统辖下的审判机关,以人间政治生活付诸鬼神,构成了冥府善恶报应、生死循环系统.各司所判文案,真可谓明察秋毫,疏而不漏.善恶果报,历历不爽,凿凿可据.所宣扬的就是道教仁民爱物、忠君孝亲的伦理思想,目的是惩恶扬善,告诫人们时刻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密切注意黑暗的社会现实,以求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其权限与职份的划分,正是人们政治观念的反映.最早记载出现在宋代道士吕元素所集《道门定制》里,此后关于司职的图像也随之诞生,由于年代久远,多数司职图像已破损和毁坏,本文就现存为数不多的东岳司职图像形式展开讨论.东岳司职图像具有一定的形式因素,民间画师们将尘世主题中的人物类型与特定构件合并在表现司职的图画中,将来世的佛教地狱变换成了司职法庭,冥王变成了官僚。在此,人物与构件的类型已不是物质意义上的模件,而是画家们习用的变换尘世与宗教之间官僚视象的符号。这一符号不断的出现在司职图像中,随着场景的变化而进行重新组合。不管怎样组合,这些人物、构件和场景都或明示或暗喻当时的官僚制度,从而使心怀恐惧的信徒们认为,无论尘世还是阴间,官僚机构大概都会以同样的方式工作。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就凡是分别心都是所断进行了探讨,论述了自己没有分别心的人有没有分别心,分析了凡是分别心对修行地道的利益,用现代语言就是理性与感性认识两种对分别心进行了研究。
"自悟悟他"是因明学的概念,"自觉觉他"是佛学的概念,二者的关系反映了逻辑与佛学的内在联系,反映了因明与内明的统一.本文对二者的关联互动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从佛教观点出发,以“自悟悟他”追求“以佛为正量”的标准应该是通达“自觉觉他”的最佳方法,也应该是修持菩提道次第的有效途径。当佛法探寻如何进入觉悟殿堂的大门时,首先需要寻找出能够通往解脱殿堂的一条正确的道路。从因明与内明的关系角度看问题,深透理
后弘期藏传因明的发展轨迹可以由三个中心人物来概括,藏人简称为“玛、俄、萨”。“玛”就是后弘期之初的玛·雷必喜饶,他是译传法称《释量论》及其后学释文派注疏的第一人,有开创之功。“俄”即是俄·罗丹喜饶,他在玛·雷必喜饶旧译(藏人称KI日量论”)的基础上倡成新译(藏人称“新量论")的第一人,而且开创了桑朴寺的因明传承。他的三传弟子恰巴曲森又树立了摄类辩论的因明学风,对后世影响很大。所以“俄”不是一个人,
因明是古代印度十明文化之一,传入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因”是推理,“明”是智慧、知识,因明最初就是关于逻辑推理方面的知识,因明有举出理由而加以论证之意,也有学者称之为佛教逻辑。学习因明,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能更好地理解学问的精髓,同时因明辩论具有自觉觉他的作用。对藏传因明研究学术会议进行了概述,近三十年来国内藏传因明的研究出版成果以及主要论文进行了介绍。
藏传因明不但是一门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而且是一种现实的民族文化现象,它蕴含着藏族文化的传统特质,也体现着藏族文化的现代文明,对这样一种新兴的具有广泛实践性和应用性的逻辑学说,应当很好的总结和研究,肯定它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地位,用批判性思维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研究这一逻辑领域,为进一步发展藏传因明学说作出贡献。
本文试图将其置于日本思想史的脉络里呈现其演变的过程、力图还原当时的情境,在当时的语境中理解和解释这一现象,并在这一思想史背景下探究其内涵和所指之异同及其缘由。
对谬误进行研究,是为了保证思维的顺利进行,思维方式的不同,相对应产生的谬误也就不同,谬误理论也会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对谬误理论进行研究,溯流而上,也能找出其主体的思维方式的特点.因明过论反映了印度“求同”的思维,名辩谬误论反映了中国“求善”的思维,西方谬误论则反映了西方“求真”的思维。并不是说三者各据其一,其实都有相互的穿插,只是各自在某一方面的追求更为突出。
依陈那论师的"二量说",量是指现量和比量.那么,非量就应该是指现量和比量之外的一切认识,可人们对非量产生了误解. 本文通过对因明学中非量误解原因的分析,对非量进行了根本性的研究,最后指出,量和非量已经含括了整个认识领域,若把量扩展成现量、比量,把“非量”当成第三量,这种说法是不妥当的,“非量”与量本身都矛盾,要是把“非量”当成第三量,那么,“非量”到底是量,还是“不是量”呢,所以,把非量说成是“三
本文旨在分析陈那所立的“现量离分别”之义,先剖析“pratyaksa(现量)”与“kalpana(分别)”这两个概念,并且以《因明正理门论》来补充陈那对现量的定义,其中着重分析“现现别转”的含义。同时兼顾这些议题中的一些不同的声音,讨论法称、法上等对陈那的修改是否行得通,以及中观派的月称对他的有诸多不妥当之处的批评,以此来澄清陈那的观点。
对于认识的来源,佛教认识论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认识来源:一是现量,一是比量.使用当代分析哲学术语来讲,现量就是对于没有概念成分的纯粹经验的体验.比量,就是对经验进行概念化,并且使用推理与概念分析进行推导.本文首先从现量、概念与比量、世俗智与似现量、错乱智与错觉等不同层次对佛教认识论进行了探讨,所以,本文认为错觉是概念错误的一种简单情况。与其它概念错误不同的是,错觉,是大家都接受的错误,也就是说大家都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