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05年新疆强震趋势分析

来源 :2003天灾预测研讨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1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门限自回归模型分析方法和太阳黑子活动相对数周期变化的震例统计分析,认为2003~2005年期间,新疆境内及边境周围有可能发生Ms≥7.0地震。
其他文献
在地震运动系统理论指导下,对2002-2003年全球Ms≥7.0地震活动趋势呈“雪崩式”下降的预报。本文作了检验,结果证明:理论、预报与实际是良好的、一致的。再次证明,全球地震机制理论与规律是正确的,其预报方法具有实用意义。
通过2003年10月15-17日在参加北京国际科技会展中心举办的国际地震仪器与紧急救助设备技术展览会之前所做的3次地震预测结果和对2004年全国地震危险区分布示意图的确定,再一次向人们展示了MDCB-5型地震前兆监测仪独特的研究地震短临预报和中期地震预报的工作方法。
本文针对气候-海洋变动的生态响应这一前沿问题,综述其国际国内的研究现状,分别就年际与年代际变动及其机制进行论述。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现象观察与分析为主,同时总结了国内相应的研究状况,指出未来需要加强学科交叉,着力解决该领域中存在的生态响应机制、区域响应形态不清等几个关键科学问题。
近年来迫于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以及海洋-大气耦合相互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海洋上混合层动力学、生物和化学过程直接相关的海气动量、热量和物质通量交换研究,已经成为当今海洋科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本文分析了波浪破碎对海-气通量交换影响研究现状,并就海-气界面通量交换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随着大河流域、沿海、河口和沿岸水域人类开发活动日益频繁、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各国政府、海洋学家和环境学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如我国黄河口由于黄河泥沙锐减造成三角洲蚀退,长江口由于其流域工农业高速发展,大量营养盐和其他污染物通过河口入海造成河口和近海的富营养化,乃至赤潮的发生等等。与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相关的河口和/或近海海洋学已把研究聚焦于水中溶解质和悬浮物的长期输运
数值模拟是海洋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介绍LASG/IAP气候海洋模式(LASG/IAP Climate Ocean Model,简称LICOM)的发展。
通过利用一个单层/两层耦合模式来探讨南海冬季、夏季和夏季风向冬季风转变期间的上层环流特征及其动力机制,揭示了的南海风生环流的特征模态,指出黑潮入侵的影响主要限于南海北部,而在南海南部主要是风生环流,即:(1)冬季,由于东北季风的驱动,在南海南部形成一支强大向南流动的西边界流;该西边界流作逆时针方向流动而形成大气旋式环流,环流的东翼北向流的一部分分支受β效应和北康暗沙以南的陆架底形效应的作用而导致在
提出位涡均一化理论和通风温跃层理论以来,人们对副热带风生海洋环流垂直结构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提出温跃层环流的概念,并将等密度面上的气候平均流与海面大气的强迫场密切地联系起来。在此新理论基础上,借助于新的观测资料和全球海洋环流模式,有关副热带海洋环流气候变化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本文将介绍近10年有关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气候变化的新进展,提出目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着重讨论在台湾以东与东海黑潮以及琉球海流的研究中,有哪些重要问题在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和亟须解决。在黑潮研究中提出了14个问题,在琉球海流研究中提出了5个问题,这些问题中不少是与全球变化等有关,也是我国学者今后亟须攻克的一些前沿性科学的问题。
本文对中国学者50余年来在(1)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近海海流、(2)黑潮及其分支、(3)邻近大洋海流和(4)海流理论及数值模拟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中一些具有先驱性和创造性的观点和结果择要作了简略回顾,并对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可采取的途径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