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典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及临床价值

来源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3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典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约占大肠癌的5﹪~15﹪,其发生的分子遗传学基础是错配修复基因的种系突变,该基因的功能为保持体细胞DNA准确的复制,以保持人类遗传的稳定性和保守性.当携带了错配修复基因种系突变的细胞发生杂合性缺失后,体细胞内DNA复制错误增加,与正常组织相比,微卫星序列发生延长或缩短,称之为微卫星不稳定(MSI).MSI为错配修复基因发生杂合性缺失的一种表现型.为了解在HNPCC患者中MSI特征,我们应用PCR-SSCP方法对符合Amsterdam标准的HNPCC患者MSI进行研究,以了解其变化的特征,为临床诊治HNPCC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注射硬化疗法治疗痔疮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该方法简易、安全、不破坏直肠肛管微细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但其注射内痔后产生无菌性致炎反应,尤其是急性炎症期反应,易产生黏膜过度充血、水肿及溃疡,为最常见的并发症.我们采用含直肠黏膜保护剂的太宁栓,对枯痔注射后的黏膜保护作用进行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采用大、小痔核分段处理,对主要的大痔核(以母痔区为主)作外痔剥离缝合内痔高位悬吊结扎、小痔核(子痔区)注射消痔灵的手术方式,治疗环状混合痔7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重度环状嵌顿混合痔是在环状混合痔的基础上内痔脱出肛外,发生严重嵌顿,造成痔核高度水肿,大量血栓形成,病人表现肛门剧烈疼痛、痛苦难忍的痔病.近两年来,我科对68例重度环状嵌顿混合痔进行外剥内扎缝合注射术式治疗,并与单纯外剥内扎术式作对照观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结果表明,本术式比未行消痔灵注射及未缝合术式创伤小,疗效高,疗程短,并发症少,无后遗症.
我科1998年1月至2001年12月共收治混合痔患者707例,其中环状Ⅲ~Ⅳ期混合痔患者135例,采用本法治疗74例,本文现对此进行介绍.
笔者自1997年开始采用保存肛垫的闭合式痔切除术,治疗47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取得满意效果,本文对此进行了介绍。
痔疮是常见多发病,治疗痔疮的方法目前有多种,我院于2001年3月至2001年7月对三七化痔丸进行临床研究,对该药在治疗痔病中的疗效进行评价,并以槐角丸为对照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痔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苘丛血流淤滞形成的团块.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有急性发作,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疼痛、脱垂和直肠黏膜的水肿、糜烂等.痔血宁合剂是上海曙光医院肛肠科的经验方,是一种口服中药制剂,在缓解痔病急性发作的症状方面有较好的疗效.我们对其治疗急性痔发作的临床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痔血宁合剂能在治疗的早期改善黏膜状况,且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可能机制是改善微循环,减轻水肿,恢复黏膜的血
人们对痔的认识已有很长的历史,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痔的本质才为人们认识.Thomson于1975年提出了痔的现代概念:肛垫是直肠下端的唇状肉赘,是每个人皆有的正常结构,肛垫呈右前、右后及左侧三叶排列,宛如心脏的三尖瓣,协助括约肌维持肛门的正常闭合.肛垫的病理性肥大即谓痔.新近研究资料表明痔与盆底动力改变有密切关系,本文就痔的盆底动力障碍理论及其解剖生理基础作一综述.
本研究观察改良三石散对实验性创伤动物细菌感染创面及体内炎症介质产生的影响.创口感染,尤其是褥疮、肢体与皮肤溃疡感染后可能长期不愈,目前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未找到一个较好的治疗方法.据此,本科室在临床上利用改良三石散治疗外伤、褥疮、肛肠等易感染或已感染的伤口,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探讨其作用机制,设立本课题,利用实验性外伤合并感染的动物模型,观察改良三石散对实验性创伤动物细菌感染创面及体内炎症介质产生
癌胚抗原(CEA)自1965年应用于临床以来已作为胃肠道肿瘤的诊断和判断预后的监测指标.CEA的检测方法较多,但常用的有放射免疫法(包括间接法、直接法)、固体相放免法和酶免疫法.CEA的表达在所有肿瘤中大肠癌是最高的,但用上述检查方法,大肠癌患者血清CEA的阳性率DukesA、B期仅为36﹪,DukesC、D期也只有74﹪,无论血清放免、固相免疫、酶免疫还是单克隆抗体放射显影法都远较RT-PCR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