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公园与遗迹的环境保护从功能性导向向成因性导向转变--兼论水文示踪在地质公园与遗迹环境保护中所起作用

来源 :中国地质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z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质公园和遗迹具有重要的科学教育娱乐意义,对其保护能够促进科学发展、精神文明的建设。地质公园和遗迹的环境保护应该从功能性导向向成因型导向转变,将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视为一整体,根据物质、能量的流动,景观的生成和演变的形成因素,各区间的有机关联进行保护区的划分,以此为基础进行保护工作;对保护区进行环境风险性和脆弱性评价是重要的保护措施,如何进行评价尚需完善;水文示踪能够在地质公园及遗迹的环境保护之中起到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在大量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采用矿物温压计的方法对其岩浆演化的温压过程进行研究,获得固结条件,结合已有的资料探讨该地区地壳隆升剥蚀量。
冈玛错地区的蓝片岩和榴辉岩发生高压变质作用的时代,可能与羌塘中部高压变质带的主体时代一致,均为晚三叠世,但这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工作验证。冈玛错榴辉岩是青藏高原北部第二例榴辉岩,它的发现更加印证了该地区存在古板块缝合带,同时也说明羌塘中部地区很可能存在一条榴辉岩带,这对研究特提斯洋的闭合、冈瓦纳大陆与劳亚大陆的碰撞造山过程和青藏高原的早期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锆石SHRIMP测年样品采自桃形湖东南约10km处,样品为浅变质堆晶辉长岩,锆石U-Pb同位素分析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离子探针中心用SHRIMP II型离子探针测定。锆石CL图像呈补丁状、弱环带、条带状或面状结构,Th/U比值在0.49~0.92之间,为典型的岩浆锆石。14个分析点206Pb/238U年龄变化于451. 1~483.6Ma之间,加权平均年龄为467±4Ma( MSWD=1.5
本文首次提出了主控因子、一般因子和附加因子的概念,并将矿床类地质遗迹的评价因素分解为科学因素(主控因子)、自然因素(一般因子)、美学因素(一般因子)、组合因素(一般因子)和其他因素(附加因子)等5个评价因素。本文采用赋分权重法,对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和计算,从而进一步确定地质遗迹的现状和在保护开发利用上需要采取的措施。本文将中国矿床类地质遗迹分为4个级别:世界级(I级)100~85分、国家级(Ⅱ级)8
西天山西段的火山岩主要由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喷发的火山岩组成,西天山中段沿那拉提北坡分布的火山岩形成于早石炭世,西天山东段(拉尔敦达坂-阿吾拉勒一带)的火山岩则形成于晚石炭世。晚泥盆世玄武质岩石岩浆源区属于被大陆地壳混染的亏损地幔,石炭纪玄武岩是地幔楔部分熔融的产物,岩浆源区几乎没有受到大陆地壳物质的混染。伊犁板块南缘在晚泥盆-晚石炭世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是变化的,在西段发育大陆岛弧后,向东逐渐过渡到
本文通过对岩溶水化学分析,对岩溶地下河系统进行长期动态监测,总结出了在不同降雨条件下,岩溶泉水的PH值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地质雷达勘查表明,松鼠岭垃圾填埋场已经发生严重渗漏现象,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主要沿着岩层薄弱面、溶蚀裂隙、溶沟、溶洞和断裂带渗漏,污染晕雷达图像呈现出弱反射的特征。氯离子浓度分布特征也证实了填埋场下游地下水受到了垃圾填埋场污染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几年的引种、培植、栽培试验,筛选出避涝型、耐旱型、耐贫痔型、水土保持型等牧草类型;同时还筛选出不同地形地貌部位水、热、光、土等生态环境差异应该适宜种植的牧草品种及立体种植模式,旨在为我国西南岩溶峰丛山区草地畜牧业发展及生态恢复提供迅速而有效的途径。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其次总结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经验,最后阐述了中国特色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构建的思路。
本文以苏锡常城市群为例,从地面沉降作用的内外控制条件入手,按照地面沉降的易发性、易损性、抗灾性3个层面选择典型因子构建由准则层、方案层、目标层所组成的风险指标体系,并依此对苏锡常地区开展地面沉降的风险评价,建立地面沉降灾害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用以描述其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的风险特征,为进一步防治提供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