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交井区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排采的影响与对策

来源 :首届中国石油勘探开发青年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rwu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交井区属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晋西挠褶带中段,构造为一相对简单的单斜构造,煤层厚度变化不大,水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煤层气资源丰富.全区已钻煤层气井44口,其中目前正在排采井19口,产气井14口,未产气井5口,产能效果初步显示.研究已排采井的资料表明,煤层气单井产量、井与井之间产量变化规律受到水文地质条件的明显影响.主要表现为:3-5号煤层产能潜力良好,产水量较小,排水降压时间相对较短;8-9号煤层产能潜力有待观察和证实,产水量较大,排水时间相对较长;与此同时,在相似水文地质条件下,多分支水平井和直井都分别获得了良好的排采效果.建议在8-9号煤层合并的地区,压裂或生产过程中要注意避开直接顶板L1灰岩含水层;在井网部署和生产管理上,要考虑泄水区与聚水区的差别;在排采制度和排采设备上,要合理控制液面.构造低部位尽量采用大功率排水设备;构造高部位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小功率排采设备.
其他文献
文章综述了矸石充填开采项目由于前期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收益不明显而被国内煤炭企业所轻视,但是其在国外有色金属矿等的开展所提供的经验表明了机遇与挑战的并存.同时针对目前中国煤炭企业所面对的经济环境,就矸石充填开采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SLDE位于锡林浩特草原腹地,开采的同时会破坏大量的草原,通过有计划地实施复垦和生态重建,可以有效地减少开采对土地的破坏,并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深入研究温吉桑地区岩性油气藏成藏特征,认为温吉桑地区具备发育前缘砂体与构造背景斜交的侧缘尖灭岩性油气藏的良好条件.经过近几年的技术攻关,不断地摸索实践,针对温吉桑地区主要目标区块开展地层精细对比及层序地层格架搭建,在地质综合研究基础上利用多种地球物理手段综合研究落实岩性圈闭目标、圈定岩性边界、预测储层厚度及目标含油气性评价.初步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温吉桑地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技术流程,并在实践中取得
近年来,歧口凹陷埕海断坡区油气勘探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正成为大港油田新的油气勘探接替领域,但是由于该区开展勘探工作较晚,基础研究仍相对薄弱,尤其是对于古近系油气富集规律尚欠缺系统的分析研究.本文从埕海断坡区古近系油气成藏条件出发,详细分析了该区油源条件、生储盖组合及储层和圈闭的地质特征,证实该区具备优越的油气富集成藏条件,并总结出渗透砂岩、断层和不整合面三大输导体以及沉积相对油气藏的分布和富集高产
四川盆地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气藏的主要气源岩是上二叠统烃源层,沉积相变造成的上二叠统烃源岩类型的多样化,使得礁滩气藏天然气类型既有煤型气也有混源气和油型气的特征.环开江—梁平海槽碳酸盐斜坡形态及坡度的差异控制着两侧边缘相带沉积特征的差异,也控制着边缘礁滩体及优质白云岩储层的分布.海槽内主要发育飞三段进积型鲕粒滩体,以溶孔鲕粒灰岩储层为主.台地内部的礁、滩体发育及分布受控于台内地貌变化.基于上述认识
营尔凹陷位于酒泉盆地东部,中生代为断陷盆地,中生界下白垩统是凹陷的主要烃源岩发育层系和主要的勘探目的层,已在长沙岭发现了下白垩统下沟组K1g3油藏.为了搞清凹陷下白垩统油气成藏特征,从烃源岩、构造、沉积储层及压力系统四个方面,对凹陷的油气成藏特征进行了探讨.系统剖析了长沙岭构造下白垩统下沟组K1g3油藏油气成藏的独特特征,指出长沙岭下白垩统下沟组K1g3油藏是由烃源岩、浊积扇砂体和局部构造三因素控
文安地区岩性油气藏是近年来华北油田一个重要勘探领域.本文从文安地区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条件出发,分析了该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基础及开展岩性油气藏勘探所采用的重要手段——精细勘探,并指出岩性油气藏的分布特征及成藏模式.在该成藏模式的指导下,文安地区发现了整装、可动用的储量区带,为华北油田寻找到了有利的储量接替区.
广安气田是中国石油增储上产的主力气田之一,属构造背景下的大面积岩性气藏.研究区地表、地质情况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气水地球物理特征差异小,气水识别难.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该区天然气勘探与开发.要解决这些困难,必须开展以储层含气性预测为目标的地震资料处理工作,而提高地震资料品质则是关键.为提高地震资料品质、有效进行气水识别,本文制定了一套以含气性储层为目标的地震资料处理方案.采用折射波静校正技术、保幅
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油藏是中国石油目前发现的最大整装超深海相砂岩油藏,其主力储层东河砂岩形成于海侵背景下的滨岸环境,属于下超上削的沉积模式,可分为上下两段12个小层.东河砂岩储层内夹层可分为泥质夹层和钙质夹层两类.通过单井夹层的识别,研究了夹层频率和夹层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类型、不同级次的夹层在空间的分布使东河砂岩油藏储层垂向渗流能力明显降低,对开发过程中油水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此基础上,总结
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剩余油高度分散、开发调整难度大,递减较快,老井措施选择难度逐年增加、效果较差.分析认为,其根本原因是基于小层的常规油藏描述研究和剩余油表征已不能满足剩余油预测的需要.因而,需要开展精细储层描述,深入解剖小层砂体内部构型,研究砂体内部的渗流屏障、渗流差异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精细地质模型、开展以数值模拟技术为主的剩余油表征技术,开展针对剩余油富集区的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