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动力疗法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后导致眼底出血机制探讨

来源 :中国眼底病论坛暨眼底病影像检查技术应用进展专题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fiant_Donk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视网膜病变(PCV)患者经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后导致眼底大出血的可能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眼科确诊为PCV的患者49例经PDT治疗后出现眼底大出血的患者6例6只眼的临床特征.6例患者在治疗前均经三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后确诊为PCV.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脉络膜新生血管在多灶性脉络膜炎中的临床特征和性质,并比较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在检查和治疗脉络膜炎症和脉络膜新生血管中的应用价值.
会议
目的 探讨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及眼底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间在我院行FFA检查的14例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5~46岁.所有患者均行FFA及眼底照相并分析其临床特征.
会议
目的 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13年我院诊治的18例19只眼患者,对其眼底特征及荧光造影特征进行总结分析.方法 入选标准:初诊年龄大于35岁,眼底造影证实Coats病的患者,排除葡萄膜炎,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等其他眼底病.结果 18例1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双眼患者1例,其余均为单眼患者.
会议
目的 探讨加强深度扫描模式-光相干断层扫描(EDI-OCT)在后巩膜炎的诊断、治疗、随访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5例17只眼的后巩膜炎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行EDI-OCT检查.EDI-OCT检查中,记录患眼的视网膜、脉络膜特征,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脉络膜的厚度.
会议
以往对黄斑病变诊断主要依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联合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由于有些患者对荧光素纳有过敏反应,或有些患者如老年者或儿童不愿意接受药物注射,这样对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局限性.眼底自发荧光(FAF),利用色素上皮细胞内的脂褐质,在接受一定波长光照后,能自身发出另一波长光,收集由脂褐质发出光,经转换后,获取FAF图像.
会议
目的 探讨依据视网膜电图对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分型的可能性.方法 应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将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患者共84例84只眼分为缺血型和非缺血型两组,缺血型组48只眼,非缺血型组36只眼.
会议
目的 应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玻璃体切割术(PPV)后恢复情况,分析其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手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的相关性.方法 病例回顾性分析.研究组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1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IMH并行PPV手术患者32例32只眼,根据Gass分期,其中Ⅱ期15只眼,Ⅲ期10只眼,Ⅳ期7只眼;同时选取32例正常人
会议
目的 分析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手术前后的视力改善情况、黄斑区视网膜形态学改变及功能改变.方法 选择2007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于我院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55例56只眼.其中,男性8例8只眼;女性47例48只眼;右眼31只眼,左眼25只眼;年龄39~74岁,平均年龄(58.17±8.41)岁.
会议
目的 从视网膜形功能和形态相关性评价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IVTA)治疗黄斑囊样水肿(CME)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52例52只眼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诊为CME的患者,随机分配到2 mg组和4 mg组,IVTA手术前及手术后1、3、6个月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晶状体混浊情况、眼内压、OCT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查,手术前及手术后3、6个月行F
会议
目的 利用加强深度扫描模式-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EDI-SD-OCT)测量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R)患者的脉络膜平均厚度(CMT),定义为某一0CT扫描线上全面脉络膜厚度的积分,同时计算病灶下脉络膜异常血管的管腔面积(LACAV),观察早期预后,结合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进行脉络膜定量分析.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