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饱和软粘土的动剪切模量研究

来源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thleen3501915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土工静力-动力液压三轴-扭剪多功能扭剪仪针对大连饱和软粘土进行均等固结条件下的动扭剪试验,本次试验采用了使用一个试样获得3个初始固结压力100,200,400kPa的动模量的方法,与采用3个独立试样分别在100,200,400kPa初始固结压力下进行常规动模量试验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并且将非接触式转角计与接触式转角计联合使用,以提高微小应变的测量精度。结果表明:使用一个试样通过改变初始固结压力的方法连续获得的最大剪切模量G<,max>与采用3个试样的常规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这是比较可靠的。采用这种使用一个试样进行多次固结的方法可以节省取样数量和试验操作不同造成的影响,而且节省了削样、装样、拆样的时间,在试验结果可靠的基础上能够提供很多便利。
其他文献
提出了利用ANSYS中的扫频分析进行非线性土工结构随机地震响应分析及可靠度研究的一种简单实用方法,并开发了相应的外挂式程序。首先,引用虚拟激励法,将随机振动分析精确地转化为确定性简谐振动分析,并提出可采用直接位移法和大质量法作为随机加速度荷载的输入方式。其次,采用直接插值等价线性化法模拟材料的非线性。最后,以一土坝为例进行了数值验证。结果表明,采用两种加荷方式的分析方法都可以方便地进行非线性土工结
地下立交工程是地下交通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准确、客观地分析立交隧道的受力特性,对地下立交隧道的受力特性进行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主要分析了竖向位移、塑性区的分布、塑性应变、主应力及安全系数等情况,指出地下立交隧道的薄弱区域,以便于进行施工加固,从而提高其整体安全性。
某公路隧道位于低山丘陵区特殊卵砾石层斜坡中,具有超浅埋、大跨及扁平的特点,按新奥法原理设计,施工开挖采用CRD法,全程监控并进行了动态反馈设计。采用同济曙光(GeoFBA2d)软件,选择遗传基因优化算法,利用每一荷载步对应拱顶下沉增量建立目标函数,进行了弹塑性位移反演分析。利用反分析得到的扰动区等效物理参数,对相邻监控量测断面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与实测值基本吻合,其研究结果对隧道的优化设计与安全施
为了研究红砂岩粗粒土的流变性质,以红砂岩粗粒土高速公路路基填料为研究对象,在自行设计的红砂岩粗粒土流变试验仪上,进行了红砂岩粗粒土流变试验,研究和总结了红砂岩粗粒土的流变规律。依据流变试验数据和流变试验曲线分析结果,并通过改进的最小二乘拟合方法选择了线性粘弹性流变模型并确定了模型参数。
研究非饱和土热力学的力学性质,必须建立能量守恒方程,表征能量的两个基本物理力学参数(体积比热系数和热传导系数)的确定是求解能量守恒方程的重要因素。对于不同颗粒组成的土体,对其干燥颗粒有效热力学参数进行了分析,对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共存的热力学参数进行了研究,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较适合计算热传导系数的方法,并将此方法和体积平均法(Volumetric average met
导热系数是岩土工程热应力计算重要的参数之一,系统深入地研究其变化规律和预测模型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对冻融土体导热系数影响因素深入地研究,系统地探讨了冻融土体导热系数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对于一般土体,其导热系数和含水量、干密度之间存在着直线型、指数型、对数型关系;另外,本文基于冻融土体系统的导热系数试验数据建立了各种冻融土体精度较高的导热系数多元回归二次预测模型;对于模型比较复杂的、非线性
通过视电阻率、剪切波速结合土层埋深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方法进行建模,提出了视电阻率、剪切波速测试指标和湿陷系数的非线性关系模型,引入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模型反演分析,确定最优参数。通过4个对比勘探点的40余组试样实例应用分析,说明用视电阻率、剪切波速及土层埋深进行湿陷系数进行定量预测的方法可行,并对湿陷系数的可预测性进行了机理分析。实例验证的结果显示,预测精度较高,模型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在青藏铁路建设中,为了保护路基下多年冻土,普遍采取加高路堤的工程措施,这种方法在原天然地表上增加了热阻,导致路基下多年冻土的上限有所上升,但其温度普遍升高,且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在路堤及列车荷载等引起的附加应力下,发生较大的流变变形。通过高温─高含冰量冻土的室内蠕变试验,根据高温─高含冰量冻土的力学特征,选取多种粘弹性流变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反演了冻土流变参数,并以简单性和精确性为基本原则,建立模糊
在有限元软件ADINA的开发平台上开发了三维等效线性动力模型。应用该模型分别与正弦应力波作用下粘弹性体应变理论解和一维地基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的SHAKE91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编制的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岩土体剪切模量与应力的关系、岩土体的滞回阻尼特性和剪切模量、阻尼比随剪应变变化的特性,为岩土地震反应分析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段。
岩土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各领域的有机整合,基于土力学三个经典问题(土压力、地基承载力和边坡稳定)的大岩土一体化理论架构,涵盖极限平衡、极限分析与有限元3个理论体系,横跨土压力、地基承载力,边坡稳定分析3个领域。基于大岩土一体化理论架构的一体化数值分析工具,可实现一个模型多领域分析,一个平台多领域共享,这不仅将极大地拓展各学科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且有力地促进大岩土思想由概念向实用阶段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