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丘陵区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垂直分布特征

来源 :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jiu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实测对比分析了川中紫色土丘陵区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坡位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在上坡位和中坡位的垂直分布是疏林地>坡耕地>荒草地,下坡位则为坡耕地>荒草地>疏林地;有机碳含量在土壤表层(0~5cm)富集.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层深度对有机碳分布的解释度在96.7%~68%之间.土壤全氮含量在上坡位和中坡位均是疏林地最,次是坡耕地,荒草地的全氮含量最低,下坡位则是坡耕地的全氮含量高于疏林地和荒草地;土层深度对全氮分布的解释度在83.7%~20.7%之间.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C/N呈显著正相关(p<0.05);疏林地和荒草地的全氮与C/N呈负相关(p<0.01),坡耕地的全氮与C/N呈正相关(p<0.05).由此说明紫色丘陵区土壤的C/N大小主要取决于有机碳含量。
其他文献
土壤胡敏素(HM)是与矿物质紧密结合的腐殖物质,其定义为在任何pH条件的水溶液中都不溶解的腐殖物质组分.国内外关于HM的研究较少,本文选择耕地、草地、针树林地及柞树林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棕壤为材料,根据Pallo分组法,对土壤进行铁结合胡敏素(HMi)和黏粒结合胡敏素(HMc)的提取,并对它们的数量和结构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各种利用方式下棕壤HMi的含量均高于HMc的含量,HMc的结
以长期(20年)施肥的旱地红壤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磷素水平下红壤的活性磷变化及其对外源磷的吸附规律.结果表明:土壤磷素积累量的增大,导致红壤固相保蓄活性磷能力的下降,使进入液相的磷量超比例地增加,是高磷土壤形成环境风险的重要内在原因之一.而且,根据土壤Olsen-P与CaCl2-P的变化趋势,可将土壤积累态磷对环境的影响初步划分为:环境友好、环境潜在威胁、环境风险和环境危险四个阶段.因此,高度富磷的
采用箱培养法结合快速线检测系统,研究了光照、氮源对分蘖期水稻叶际NOx(NO,NO2)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试验用水稻品种是一种具有超高NO挥发能力的植物,在不同光暗、氮源处理下水稻均有显著NO挥发效应,在0.5 N-4 N(N=20 mg·L-1)硝、铵态氮范围,水稻平均NO净挥发速率分别达1.93、1.59 μg·pot-1·h-1;水稻在挥发NO的同时,也有同步吸收空气NO2显著效果.②白
在新疆石河子垦区采集三组棉花健康植株与黄萎病发病植株根际土样,研究其微生物数量、土壤养分、土壤酶等微生物生态特征与棉花黄萎病发病之间关系。结果表明:①发病株根际土壤微生物总量均大于健康株根际土壤微生物总量,且微生物总数和细菌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性正相关;②发病株根际土壤真菌数量均大于健康株;③健康株和发病株根际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研究表明棉花黄萎病病株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
从广东省四会地下古森林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得到一株腐殖质还原菌HS-1.对该菌进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并研究其在厌氧条件下对偶氮染料金橙Ⅰ的还原脱色特性。结果表明:菌株HS-1为嗜水气单胞菌;HS-1能以柠檬酸、甘油、蔗糖和葡萄糖为电子供体,还原偶氮染料金橙Ⅰ,并在氧化还原过程中获得能量进行生长;在金橙Ⅰ浓度为175mg/L的培养液中生长12h后,HS-1对染料的脱色率可
本研究结合静态和动态批量实验方法,对噬菌体MS2和φX174在不同处理(非灭菌/灭菌)的红黏土中的吸附和解吸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非灭菌的红黏土对噬菌体MS2和φX174均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超过98%),灭菌后红黏土对MS2吸附能力没有显著的变化,而对φX174的吸附能力有所降低。红黏土对病毒的吸附为一快速反应过程,吸附过程在10min内达到平衡,吸附24h后的病毒基本以不可逆吸附或死亡形式存
基于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定位实验,研究不同土地管理方式对黑土脲酶、转化酶、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管理方式不同,五种处理间黑土酶活性有较大差异.草地与裸地相比,黑土脲酶、转化酶、磷酸酶活性分别增加56.12%、128.40%和30.42%,表明经过自然植被恢复,土壤生物活性增强,土壤肥力提高;农田三种施肥方式相比,脲酶、转化酶、磷酸酶活性大小均为:化肥+有机肥处理>化肥处理>无
模拟旱地条件进行黑麦草盆栽试验,对不同供氮力指标与黑麦草吸氮量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好气培养法测定的可矿化氮与吸氮量相关系数为0.820;氯化钾与氯化钙浸提的硝态氮与黑麦吸氮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2和0.916,表明硝态氮含量作为土壤供氮能力指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微生物量氮的测定结果不够稳定且与黑麦草吸氮量相关性不高(r=0.751).分析表明氯仿熏蒸-浸提全氮与吸氮量的相关性最好,相
对解磷高效微生物P-农进行了最佳培养条件研究.单因子及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氮源对其生物活性的影响最大,其次是NaCl,碳源的影响较小;发酵培养基的理想配方为:6%葡萄糖+1%蛋白胨+0.5%NaCl.P-农的最佳初始pH值是7.5,最适温度为30℃,最佳接种量为1.5%,最佳培养时间为38 h.
分别采集潮土区麦田群落和农田弃耕6年后形成的草原群落的土壤(0~5、5~10、10~30cm)和植物样品,分析土壤碱解氮和植物产量、株高,并鉴定植物物种.结果表明,在3个层次,土壤碱解氮均以麦田群落土壤为高,并且麦田群落土壤碱解氮的表聚性比草原群落明显.两种群落相比,草原群落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增加,但植物仍以一年生和二年生草本为主.以上结果表明,该演替过程仍然处于初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