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社会的建筑观

来源 :中国建筑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基于网络的非物质社会中,建筑观念的改变尤为突出.本文从建筑观的非物质社会基础入手,探讨了非物质社会的建筑哲学观,美学观,造型观,空间观以及营造观,剖析了科学,网络,信息,传媒等因素对非物质社会建筑观的影响.对新时代建筑的未来,提出了科学与生活融合以及科学与艺术融合的发展方向.
其他文献
"可持续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价值标准,作为人口最多的和发展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在中国能否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是需要中国的城市建设者们以无私的精神和艰辛的努力来探索的.对于这样一个需要付出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毕生努力来追求的目标,我们一定要有科学的、清醒的认识,切不可操之过急、急功近利,更不可以借此混淆视听、沽名钓誉.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与
对旧建筑的室内空间改造与加建在今天的西方建造活动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无论修复还是改造性再利用都是对旧建筑现存空间的不同态度,在具体工程中应灵活应用,本文即是对旧建筑的室内空间的不同尺度的方法与对策和具体手法进行研究,结合理论和实例,得出对待老建筑室内空间的态度,从而谋求提供一个设计观念,帮助建筑师在具体实际工程中兼顾此观念解决特殊的问题.
重庆市桃花溪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将对河道清淤,整治河道,建设排污管网,进行污染治理,并结合周边环境和地形地貌,运用丰富新颖的环境影响设计手法,将观赏性与实用性结合,不仅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和城市文化传统内涵的城市景观和园林绿地,充分体现重庆市山水园林城市的特点,而且为人们提供优越舒适、环境宜人的活动与休闲场所.综合整治工程力求改善重庆市主城区的生态环境,提高流域内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为
本文从城市空间形态的三个层面谈起,然后论述社区建筑学的研究内容、目标、层次与意义,进而指出社区设计师的工作性质与工作内容,最后,阐明了培养我国社区设计师的基本途径.
长期以来,历史地段的保护一直处于保护传统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矛盾之中,专家意见与居民心声往往是背道而驰的:一方面,专家希望传统建筑及其文脉能够延续,而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生活在低质量的居住环境中,居民迫切希望生活现代化.笔者从单体建筑这个历史地段最为主要方面入手,插入"人",即"建筑的创造者、使用者、欣赏者、管理者"这个常常被忽视而建筑本身又有不可分割的因素,在对昆明市"胜利堂-甬道街-文明街"历史
本文所研究的城市形态包括街巷形态、社区行政组织形态和人口的空间分布三部分内容.研究了1990年至2002年北京旧城街巷和社区数据为基础,考察北京旧城在1990年确定25片保护区以来的十二年里的城市形态变迁的基本状况;同时,应用RS和GIS技术方法,分析了2002年北京旧城用地形态的现状特点.本文试图针对以上北京旧城的近阶段演变趋势和现状用地资源特征,对未来北京旧城的保护措施的制定提出一些初步的建议
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快速城市化过程,旧城改造与新区拓展并举.文章分析了当前旧城改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简单化整体拆迁重建、个案决策局部改造、居民改善人居环境的需求与尊重城市历史格局风貌、延续社会生活脉络的冲突以及粗放型更新改造与资源永续利用的矛盾,并由此提出建立有效适用的旧城改造运行机制的构想.文章对运行机制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探讨:⒈连续渐进的发展方式与灵活多样的更新
通过吸取国内外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感悟城市形象塑对自然环境、地域文化、人文景观和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尊重、保护、创新和发展,本文提出城市形象塑造的四大人文目标及其构建原则.
伴随着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后工业产品表现出了很多新的潮流特征,即时代精神.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建筑也应不断地更新设计理念.本文从后工业产品在适应信息时代得以成功所具备的"品质",即产品功能的创造性、产品形式的多样性、产品技术的价值观进行切入,到建筑功能的重构、美学的嬗变、建筑技术的指向,从而来研究当代建筑应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
在分析现代建筑文化现象和后现代建筑文化现象的基础上,该文提出了文化的分析和整合,造成建筑创作的两种不同的大视野.阐明了从现代到当代,文化语境从分化到整合对现当代建筑创作产生了决定性的重要影响.该文指出在21世纪,发展中国建筑创作首先应该具备上述的双重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