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2的筛查及其早期个体化诊疗策略

来源 :2014浙江省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ong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其他文献
目的 检索、评价和汇总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下肢淋巴水肿自我护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6S”金字塔模型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关于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下肢淋巴水肿自我护理的证据,包括临床决策、指南、证据汇总、推荐实践、系统评价及专家共识。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2年1月。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包括临床决策1篇、指南3篇、系统评价3篇、证据总结1篇、专家共识3篇。证据主要涉及危险因素
期刊
本文以瓮福磷矿英坪矿为研究背景,针对英坪矿露天转地下境界矿柱留设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手段,对境界矿柱的留设参数和稳定性进行系统研究,探讨了境界矿柱所处的状态模式,建立了境界矿柱稳定性因素评判决策系统,分析了境界矿柱的留设方案,构建了境界矿柱稳定性分析的数值模型,得到如下成果:(1)境界矿柱所处4种状态模式为:稳定状态、轻微变形状态、严重变形状态和失稳破坏状态,这4种境界矿柱所处的状态也是
学位
安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是人类生存发展、学习进步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论证安全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厘清安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内部机理,创新安全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具体路径,形成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安全素养的有效实施原则、策略、方法、路径,这一定程度上能够破解了目前我国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中的困境,开启一种安全教育的新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安全素养,也有助于提高学科教学的育人水平
期刊
浅层地温能是广泛存在于浅层地层的低位热源,地源热泵是该能源的主要利用形式,其中竖直地埋管热泵由于其占地空间小、换热量高等优点,常用于建筑制冷制热。而换热孔内的回填材料作为管壁与换热孔内的直接接触介质,其热物性对于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回填材料本质上是多孔介质,其综合热物性参数受含水率和温度的影响较大。本文基于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特征,围绕含水率、热物性、抗涌水特性三个方面对回填材料进行研
学位
目的:提高2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认识认知和诊治水平方法:收集分析1989年8月至2017年12月间诊治的72个来自不同家庭的MEN2家系237例MEN2患者的临床资料、家系谱,并进行了RET基因及血清降钙素等生化检测及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结果:共发现23种致病RET突变基因型,绝大多数位于RET突变热区各个外显子以及4个复合突变。基因型-表型相关性分析发现67个家系临床表现为MEN2A型(67/72,9
会议
白云石和磷灰石等含钙矿物晶体结构复杂,表面化学性质相似,浮选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表面转化,采用传统的脂肪酸类捕收剂很难将其有效分离。本研究以捕收剂油酸钠(Na Ol)和新型脂肪酸类药剂(GJBW)及新型抑制剂聚天冬氨酸(PASP)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不同条件下脂肪酸类药剂作用前后两种矿物的浮选行为;并通过一系列的表面化学测试、浮选溶液化学计算等研究了药剂在矿物表面作用机理。本研究对钙镁质磷矿石的开发
学位
赤泥是制铝工业中产生的工业固体废弃物,颗粒细小、比表面积大且含有活性氧化物是一种常见的磷酸盐吸附剂,但脱附磷酸盐的赤泥吸附剂再生特性研究较少,本文总结了国内外赤泥吸附磷以及再生方法,此基础上以赤泥作为主要原料,通过烧结活化的方法制备活化赤泥颗粒吸附剂,对贵州瓮福磷矿选矿厂尾矿坝浮选尾水中的磷进行静态吸附/脱附研究,优选出最佳制备方式以及吸附/脱附条件,通过宏观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微观测试,分子动力学
学位
本文针对贵州省龙凤煤矿高瓦斯低透气性的煤层地质条件,完成了包括裂隙场下瓦斯渗流分布演化规律数值模拟,水力压裂增透技术的现场试验及微震监测,钻孔瓦斯抽采参数优化。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含X形裂隙煤样中,瓦斯自入口开始,渗流压力从左至右递减,裂隙通道内瓦斯压力均匀分布,是一段压力缓冲区;非裂隙区渗流速度场分布不均匀,X形裂隙支流处较汇流处瓦斯渗流更为活跃,瓦斯的流向和裂隙走向的夹角对渗流速度有明显的
学位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联合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患者的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抑郁症患者11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实施假刺激联合文拉法辛治疗,观察组实施rTMS联合文拉法辛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4周后,
期刊
在100℃高温下,短时间内不能被分解破坏的细菌毒素,通常认为其具有耐热性。由于细菌耐热性毒素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即使菌体被杀灭,也会有部分毒素未失活,对食品安全造成巨大的危害。本文综述食品中细菌耐热性毒素的产生及影响因素,系统分析其致病性和作用机制,并在减少或避免此类毒素对人体健康威胁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