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医学术传承工作为抓手,努力提升学校办学软实力--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术传承工作的回顾与总结

来源 :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名医学术传承信息化分会成立大会暨名医经验与传承方法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o2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素有"杏林之苑"美誉,历代名医辈出.古有陈自明、危亦林、龚延贤、黄宫绣等闻名于世的"旴江医学"群体,近有中医大家江公铁、伤寒专家姚荷生、倡寒温统一的万友生、著《脾胃论》的张海峰、世代名医姚奇蔚、医史名家杨卓寅、经方大家陈瑞春、国医大师洪广祥等中医名家,今有国家级名医杨扶国、皮持衡、伍炳彩、何晓晖以及享誉国内外的"热敏灸"创新团队领军人物陈日新教授,无不说明江西有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中医学术有着传承不竭之源泉.中医是我校的立校之本,建校57年以来,中医学术传承工作一直备受重视.尤其是近几年学校确立了建设世界中医药名校的发展目标以来,在名医学术传承和中医药文化建设等工作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中医学术传承作为我校实施名医战略和培养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促进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医学术文化繁荣、提升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临床工作能力以及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等产生了积极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挖掘的中医医案来源于江西名医姚荷生老先生生前治疗临床疾病的手稿,主要选取姚老先生对咳嗽症状的中医临床治疗医案为主要研究对象,拟采用协同聚类分析的方法探讨中药治疗临床咳嗽症状时,所采用的药物、描述得症状以及症状一药物之间关系,从而试图揭示方剂中中药配伍的一些相关规律,数据的预处理的合理度很大程度决定了最终的挖掘效果的好坏。由于中医医案与普通文本语料不同,预处理过程中大量的工作都需要中医专业人工参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以一侧或双侧颞部阵发性、搏动性的跳痛、胀痛或钻痛为特点,可伴有视幻觉、畏光、偏盲、恶心呕吐等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中国目前偏头痛的患病率为9.3%,2008年在亚洲关于偏头痛致残的一项研究提示,偏头痛患者平均每月头痛发作4.9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应用加味散偏汤中药颗粒剂治疗120例偏头痛肝郁血瘀证患者,设立西药对照组,评价其临床疗效,陈氏
颈椎病是骨科最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约为1.79‰,患病率约为10.78~19.1%,50岁左右为其高发年龄,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占60%以上.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颈神经根受到压迫或炎症刺激,引起相应节段支配区域疼痛、感觉及功能障碍.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目的在于缓解疼痛、改善神经症状以及预防疾病复发.本研究通过收集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药处方的现代文献资料,将众多医家的用药经验加以归纳整理,运用
原发性高血压病(EH)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目前都还没有根治的方法,需要终身服药治疗.采用Quest(Quantitation based on Quantum Estimation)算法,对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祝光礼教授治疗EH的中药进行变量重要性分析,从而明确祝教授辨病治疗和随症加减用药规律,祝教授对于EH患者合并冠心病、心律失常、蛋白尿等病证,常在辩证的
在明代以前,脾胃学说多以脾气、脾阳立论.如汉至唐宋,伤寒学派持本寒标热的观点,辨证详于风寒而略于湿热,论治重于温阳.脾胃虚证,多主理中汤,薯蓣丸,吴萸汤,大、小建中汤;至于宋元,李东垣以脾胃内伤立论,主张"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创补中益气、升阳益胃等方.迨至明代,越来越多的医家认识到脾胃之阴的重要性,缪希雍谓"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虚之法,而不知甘寒滋润益阴之有益于脾也",用药气清味薄、甘
胃痛是指以上腹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亦称为胃脘痛.胃痛病因较为广泛和复杂,证型较多,病情复杂。中医药治疗胃痛历史悠久,疗效显著。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贾斌教授治疗胃痛的方药进行整理分析,发现403首方剂中共涉及药物216味,其中出现频次大于80的药物前8味药物包括陈皮、焦山楂、香附、炒麦芽、厚朴、焦六神曲、枳实、乌药。此8味药包括理气药陈皮、香附、乌药,消食药焦山楂、焦六神曲、炒麦芽及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是由于颈椎及其附属结构退行性改变,刺激、压迫椎动脉或支配颈椎动脉的交感神经,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循环障碍和颅内供血不足为主要病理改变,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可伴有头昏、头痛、失眠、耳鸣、视物不清、恶心、呕吐、颈肩或枕颈部疼痛、甚至猝倒等一系列症状.中医治疗该病具有确切疗效,包括中药内服与外敷、推拿、针灸等.本研究通过收集现代文献资料中治疗椎动脉型颈
鉴于董老治疗"不寐"在临床有明显的特色,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故对临床侍诊时收集的"不寐"病案共813例,对这些病案组方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数据挖掘在中医药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录入董老临床病案中治疗不寐的方剂,分析得到治疗不寐方剂的药物使用频次,总结出治疗不寐常用药物有甘草、白芍、半夏、当归、黄芩、茯苓、麦冬、柴胡、川芎、太子参、生地、香附、炒酸枣仁、枳壳、远志、知母
侯玉芬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多与气虚血瘀、痰浊凝滞等有关。气虚则运血无力,血行不畅,瘀血阻塞脉道,肢体失于营血濡养和卫阳温煦,故肢体出现怕冷发凉,麻木不适,间歇性跛行等,因而治疗多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法为主,取得满意临床效果。侯玉芬教授遵从《内经》“脾主四肢”“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的思想,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强调从“脾”论治,“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原则。处方围绕黄
当前,人们对于中药的毒、副作用的认识存在两种不同的观念.一部分人认为中药为纯天然药物,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有病治病,无病健身.还用一部分人认为中药毒、副作用大,不能使用.这两种观点是比较极端的.因此临床上应该正确认识及避免中药的毒、副作用与不良反应的发生,要正确、公正的对待中药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正确的意思是要承认中药是有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的。这样临床医师及患者要保持高度警惕而防范。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