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动力位MRI在平山病诊疗中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nyhl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多项研究表明平山病系颈椎过度屈曲导致脊髓前方反复受压,脊髓硬膜受到撞击进而损伤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所致,本研究旨在分析平山病屈曲位MRI特点,比较颈椎前路手术前后颈部脊髓前方受压情况,为外科手术治疗平山病提供进一步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与颅骨牵引枕后压疮发生的相关性,为护理干预提供正确指导,预防压疮的发生。方法:采取前瞻性研究设计,对入院后行颅骨牵引的患者进行一般资料采集及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进行评分,并每日对枕后皮肤进行压疮危险评估,直至行颈椎手术及停止颅骨牵引。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颈椎管狭窄症患者教育中的应用。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于我科住院的颈椎管狭窄症,无其他合并症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共60例患者,给予临床路径护理。对照组共60例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
目的:探讨全麻麻醉下腰椎后路内固定手术术后不同补液量对预防卧床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骨科手术后需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将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于我院脊柱骨科住院的60-70岁女性患者,术前检查肝肾功能正常,且术前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结果未见明显血栓征象,在全麻麻醉下接受腰后路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手术患者共610例,双盲随机分为两组(补
目的]评价灌顶法矫正 Lenke 1C 及 2C型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灌顶法治疗22例Lenke 1C及2C型特发性脊椎侧凸。测定手术前,手术后及最终随访cobb角、矫正率及腰段侧凸顶椎横移距离(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角度。
目的:医源性慢性骨髓炎在骨感染的同时伴有骨缺损,骨不连,内固定失效及皮肤软组织缺损等临床处理均较为棘手的问题.本研究探讨抗生素骨水泥珠链植入结合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医源性慢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本组中男性44例,女性6例,年龄15-65岁,(平均年龄32±12.3岁).感染部位:胫骨24例,股骨10例,肱骨8例,尺骨5例,桡骨3例.原始创伤:开放伤38例,闭合伤13例,入院时固定方式:钢板螺钉固定25
会议
目的 探讨改良后外侧入路对外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 方法 对2011年 5 月至 2014 年 8 月接受手术治疗 的 65例累及后踝的三踝关节骨折的外后踝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入路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踝关节Denis-weber(AO/ASIF)分型B型46例,C型19例,传统组采用腓骨后缘切开,外踝采用皮瓣下剥离,后踝采用腓骨长短肌与踇长屈肌间隙暴露。改良组采用同一后外侧切口,外踝采用腓骨长短肌后侧
会议
目的 探讨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家长焦虑状况相关因素,并评估护理干预有效性.方法 采用经改进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并结合临床调研及半结构式访谈,书面沟通的方法对于18例不慎摔伤致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父母进行访谈并记录其焦虑因素,父母平均年龄为30岁,患儿平均年龄为3.5岁;对家长耐心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并分析患者焦虑的相关因素,提供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并对患儿父母的焦虑分时间点进行4次连续性评估,时间点为入
目的 探讨髋臼周围截骨(PAO)联合股骨近端截骨(PFO)手术方式治疗大龄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 6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8髋),年龄12~16岁,平均14岁,髋臼Y状软骨已闭合或接近闭合。术前拍摄标准骨盆平片及外展30°内旋位片。髋臼周围截骨(PAO)贴近关节囊附着的下方行坐骨截骨,贴近闭孔缘处截断耻骨支,贴近髋臼后方进行髂骨截骨,与髋臼后下方坐骨处的截骨面汇合,截骨后将
目的 回顾性总结2006年后我科采用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未发育成熟儿童脊柱侧弯的治疗体会.总结评估双侧生长棒技术在控制侧弯病情发展和维持脊柱生长发育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从2006年8月至2014年6月共有23例儿童脊柱侧弯病例接受了双侧生长棒的治疗.23例发育未成熟的脊柱侧弯患儿采用了双生长棒技术,初次手术脊柱侧弯站立冠状位测量Cobbs角均大于50°.
目的:探讨静脉连续输注氨甲环酸对减少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有效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对照方法对2014年9月到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53例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