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分子靶向药物的安全性管理

来源 :第二十一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8年CSCO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ol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飞速发展,分子靶向治疗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敏感人群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使得晚期NSCLC的治疗逐步迈向个体化与精准化.分子靶向药物是以肿瘤细胞过度表达的某些标志性分子为靶点有效地干预受该标志性分子调控并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进展及转移的效果.目前,分子靶向药物主要包括: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重排,ROS1融合基因等为靶点的药物;大分子单克隆抗体:血管生成抑制剂、口服多靶点的酪激酶抑制剂及其他药物等.尽管相比于传统化疗,分子靶向药物针对特异性的靶点治疗肿瘤,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较少且耐受性好,但是,大多数患者用药期间还是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根据广泛应用的几类药物的作用靶点和不良反应及其临床处置原则加以介绍.
其他文献
EML4-ALK易位是较早在上皮性肿瘤中发现的染色体易位之一,尽管发生率较低(肺腺癌中5%~7%),但因有明确的靶向药物,且客观有效率(0RR))高,中位无疾病进展(mPFS)时间长,加上药物价格相对较高,因此,准确检出ALK阳性患者至关重要.ALK也是目前为止最为理想的肿瘤治疗靶分子(正常组织极少表达、ALK易位属于树干型致癌驱动基因、检测方法明确、位于胞膜等).如果ALK小分子抑制剂与其结合足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肿瘤,也是导致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乳腺癌预期新发数在美国和中国分别占女性所有癌症的30%和15%.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国乳腺癌的死亡率有了显著下降,主要原因包括:对公众的健康教育和早期筛查的普及;基于个体化治疗的分子病理技术的建立和推广;重大临床治疗方法的建立和改进,如内分泌治疗的进步、联合化疗方案的改进、生物治疗的发展等.
分子病理实验室质控管理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工作,应把把深化质量控制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质控管理中各个重要环节是相互关联和统一的,任何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结果的不准确。做好检测前、中、后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工作,以保证检测合理有效,做好室内控制和室间质评工作,以保证检测准确可靠。分子病理是病理学中快速发展的领域,实验室可能面临很多挑战,实验室人员应紧跟临床病理发展需要,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实验室的技术能
应用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用于胆管癌的治疗最早报道于1991年,一例57岁的女性病人,经手术探查证实为胆总管癌且无法手术切除,后经T管通道先后接受了7次PDT治疗,肿瘤病灶得到了有效控制,患者生存超过4年,最终死于子宫内膜癌。之后有关PDT治疗胆管癌的报道不断增加,来自各国的研究均表明,相对于单纯支架引流治疗而言,PDT能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活
肿瘤光动力治疗是一种新兴的靶向微创的肿瘤治疗技术,临床见效快,有效率高、可以和多种肿瘤治疗手段协同,是目前常规抗肿瘤治疗手段的有效补充。然而,PDT也会发生一些严重并发症,提高思想认识,做好预处理和病情观察,规范操作,PDT治疗副反应很轻微,且会大大降低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致死率,加上光动力治疗存在巨大优势,故是患者接受度较高的治疗手段。
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hemotherapy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CIT)是指肿瘤化疗药物对骨髓产生抑制作用,尤其是对巨核细胞产生抑制和杀伤作用导致的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的临床情况.CIT是临床常见的化疗药物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常迫使临床医生降低化疗药物剂量或延迟化疗,甚至终止化疗,由此影响临床疗效和患者生存,并增加医疗费用. 本文探讨了真实
肿瘤相关性贫血(cancer related anemia,CRA)是肿瘤自身引起的或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发生率约30%~90%.CRA是恶性肿瘤常见的伴随疾病之一,并且肿瘤的类型及其恶性程度与贫血的发生率相关,可能也与化疗前后,不同性别之间存在一定关系.CRA主要表现为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血红蛋白数量下降.贫血会影响患者的体能状况还有治疗疗效,致使患者精神状况和生活质量下降.因此根据最新的研究进
肿瘤新生血管可为肿瘤细胞提供氧气及营养,并且可以通过分泌生长因子直接促进血管周围肿瘤细胞增殖,在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1].因此,血管生成被列为恶性肿瘤的十大特征之一[2]."抗血管生成治疗"这一概念最早由Judah Folkman教授在1971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提出[3],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和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并驾齐驱的一种肿瘤治疗方式.按照化学结构
因结直肠癌有相当比例患者在发生转移时仅发生肝转移,因此针对肝转移病灶的局部治疗可以改善预后.临床上可以使用的局部消融技术包括冷冻消融、微波消融、射频消融等对于肝转移灶的治疗均有明确的的疗效,其中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由于其稳定性好、开展时间长等因素,是国际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消融技术.重点对射频消融在肠癌肝转移中的应用予以简要介绍.
本研究中,三维可视化导航平台可以制定明确的术前规划和术后评估,极大地提高了介人穿刺准确性并改善治疗效率。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三维可视化导航平台对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大肝癌患者进行术前规划和术后评估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及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大肝癌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