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创新研究和现代科技

来源 :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t1984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医药正面临着创新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也面临着科技进步带来的良好机遇。在坚持弘扬中医药传统优势和特色的前提下,深刻认识运用现代科技促进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一定能不断推动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目标。
其他文献
气压治疗以其安全、简便、无痛苦、无不良反应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在治疗周围血管疾病方面功效尤为显著.我院周围血管病科应用德国产数字渐增压力治疗仪,辅助治疗静脉系统疾病、肢体淋巴水肿10余年来,取得了满意效果,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目的:观察三刺三才刺凤凰展翅行针拔罐结合溶栓抗凝通脉与单纯溶栓抗凝通脉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三刺三才刺凤凰展翅行针拔罐结合溶栓抗凝通脉,对照组单纯溶栓抗凝通脉.采用免疫渗滤胶体金显色反应法,做血浆D-二聚体测定,作为疗效评定的有效实验室指标.结果: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变,以及血浆D-二聚体数值变化,两组存在显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是众所周知的,但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的疾病却往往容易被忽视甚至漏诊.本文对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我院接诊的与其它疾病有关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3个病例进行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由于肢体的肿胀、疼痛往往会掩盖缺血的症状,所以对于此类病人一定不要忽视对动脉血管的检查。因为血栓闭塞性
ICDVT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静脉血栓性疾病,其起病隐匿,患者自觉症状较轻,临床体征大多数不明显,往往容易漏诊、误诊。超声在ICDVT的诊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操作者的技术水平也是决定ICDVT诊断准确率高低主要原因之一。尽管ICDVT临床症状轻微,若忽视对其的监测及治疗,可能发生血栓向近端蔓延、PE及VTE复发等风险;抗凝时间把握不当则容易引发大出血,这些都会给患者的生命带来危险。因此加强对IC
注射用盐酸川芎嗪是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常用药物之一,但因注射用盐酸川芎嗪导致过敏性休克者临床尚未见报道.我院于2013年2月11日应用注射用盐酸川芎嗪治疗左下肢浅静脉曲张,淤积性皮炎致过敏性休克1例。注射用盐酸川芎嗪是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常用药物,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含有生物碱、阿魏酸、挥发油、维生素A、叶酸素。川芎嗪为所含的有效成分四甲基吡嗪制成的注射液,为抗血小板凝集剂,具有解聚,抗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一种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2],其后遗症及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已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3].DVT的治疗以抑制静脉血栓的蔓延,促进静脉再通,尽可能保护静脉瓣膜的功能为主要目的,主要治疗方法有抗凝、溶栓及手术取栓等.单纯抗凝治疗是通过延长机体凝血时间而防止血栓进一步发展,却无法
目的:目前临床肾功能不全患者越来越多,尿毒症期患者增多,血液透析治疗应用越来越广泛,而透析通路是尿毒症患者的"生命线".本文将我科应用自体大隐静脉作为替代血管建立透析通路的资料进行报道.动静脉内瘘是指通过血管外科技术建立的进行体外循环的血管通路。前臂远端桡动脉和头静脉直接吻合是透析患者首选的长期血管通路,称其为“标准内瘘”或“第一级血管通路”。有时,两侧前臂都找不到适当的自体血管可做吻合,使用替代
目的:基于古籍医案,探讨适用于疮疡四畔的常用药物、药类及常用药物配伍.方法:以"中华医典"、"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作为信息平台,建立疮疡四畔古代文献数据库,应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等挖掘疮疡四畔的潜方用药规律.结果:通过挖掘整理,使用频数最多的前10味药物,按频率递减顺序排列分别为:大黄、木芙蓉、赤小豆、麝香、草乌、白芨、明矾、五倍子、雄黄、白蔹,可见文献中的药物使用比较集中;主要药类为清热药、活血
早幼粒白血病是精准医疗的模式,也是西方医疗和东方智慧结合的产物,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突变作为标志,作为潜在的药物的靶点研究。第二就是对疾病来说不可少的发病蛋白协同靶向治疗有可能最终解决。实际APL的治疗的概念已经应用于其他突变的应对,这些抑制剂也能够诱导细胞的分化,细胞分化质量和靶向治疗是一回事情,希望中医和西方医学更好地汇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药是一座桥梁,是沟通东西方两种文明的桥梁,这条路,将会越走越宽!当前,中医药面临着重大需求和发展机遇,中药现代化取得了突出成绩。将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结合,将产生原创性成果,将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将引领世界生命科学的发展。为中国式办法解决世界医改难题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