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贴压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26例疗效分析

来源 :第二十九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xin_ctbr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确诊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患儿,进行耳穴贴压治疗并随访半年。结果:26例中,显效2例,有效2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1%。结论:耳穴贴压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疗效显著。
其他文献
肛肠病术后多因麻醉、疼痛、精神紧张、肛门纱布填塞过多过紧等反射性引起膀胧逼尿肌收缩无力导致尿潴留。尿潴留属肛肠病术后常见的急症,需及时处理,传统方法采用无菌导尿术,病人痛苦,且如果操作不严格或反复导尿易并发泌尿道感染,严重者可导致其他疾病,故应尽量避免应用。TDP灯的特定辐射波,使照射部分的温度升高,而且能使机体内部产生一定的热量,促进血液循环和渗出液吸收,利于炎症消退,减轻肌肉的紧张和痉挛,减轻
张燕生教授擅长于中医外科和肛肠科疑难杂症的治疗,在对便秘的治疗中,有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方法本文探讨了张教授久用温中健脾法,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用辛开苦降法,方勇半夏泻心汤加减两种方法治疗便秘的临床应用。
“结肠传输缓慢型便秘”临床表现与证候符合“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的中医学病机。当脾的功能减弱时,其运化、输布的功能必将出现障碍,由六腑排出糟粕及浊阴出下窍的功能就会不畅甚或停滞。具体表现在大肠传导失职的状况就是“便秘”的发生。因此从“升清降浊法”的思路入手,运用辛温之半夏为君,健脾燥湿,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臣以干姜之辛热以温中散寒,辅醒脾健运之力;黄琴黄连之苦寒以沉降泄热,散结开痞。以上四味相伍
胜利石油管理局肛肠病防治院以肛肠疾病的防治为建院宗旨,对混合痔嵌顿、复杂性肛瘘及各种类型的便秘、直肠癌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于1986年成立了便秘攻关小组,对老年性便秘、习惯性便秘的病因诊断及临床治疗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直肠前突是引起女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最主要的原因。此前对此病认识不足,近十年才从发病原因及治疗、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诊断进行详细描述。本病治疗困难,复发率高,医院采取综合治疗直肠前突,
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排便时间延长等疾病症状。慢性便秘病程至少6个月,其患病率6.07%。女性多于男性。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有所增加。对便秘的治疗大多采用口服中西通便药物来解除病症。大部分病人可以治愈。但对一些顽固性便秘、口服药物失去作用,需要通过手术来帮助。手术方法为:1.直肠前壁松弛,采用“8”字缝扎悬吊术。2.肛管的狭窄采用纵型切开狭窄环,纵行缝合术处理。3.耻
便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大肠的传导功能矢职,而大肠的传导功能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密切。主要与肺、脾胃、肾关系密切。肺与大肠构成了脏腑表里阴阳的络属关系。肺主宣发和肃降,肺的宣发,使大肠得以濡润,不致燥气太过伤及津液;肺的肃降,使大肠传导功能正常。肺气宣发和肃降功能正常则大便通畅,出入有常。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运化精微和水液,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脾气宜升,胃气宜降,脾胃之气一升一降
中医治便秘,对便秘患者要详询病史,要了解患者平时的生活饮食,排便习惯,四诊合参,尤须注意舌苔,一般而言,有苔多实,无苔多虚,舌质红而无苔者,多为血燥津枯,舌质淡而无苔者,多为血虚气弱,苔白滑而不腻者多为寒秘,苔黄厚而腻者多为热秘。因便秘而到肛肠科来就诊的患者,多数在便秘的同时又伴有肛裂,痔疮,内痔嵌顿,外痔,脓肿,血栓形成或脱肛等肛肠疾病,另外如经常便秘,甚则大便夹有脓血黏液,食少消瘦者,应及时作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以侵犯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为主的炎症性病变。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和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主要临床表现有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中医学并无此病名,但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腹痛”、“泄泻”、“痢疾”、“肠游”、“便血”等范畴。中医药疗效明显,复发率低、
目的:观察鲜鱼腥草挥发油对致敏哮喘豚鼠抗原攻击后对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白细胞三烯D4 (LTD4)、内皮素(ET-1)含量的影响,从而评价鲜鱼腥草挥发油在减轻气道慢性炎症和气道重塑作用的靶点及可能的作用机理,为鲜鱼腥草的开发提供实验依据,探索新的功效,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观察鲜鱼腥草挥发油对致敏攻击豚鼠肺组织中TGF-β1、LTD4及ET-1含量的影响。结果:
介绍了辨证治疗小儿肺炎恢复期及迁延期肺炎的经验,认为该病的病理特点在于余邪留恋,正气虚弱,治疗要辨别留邪与正虚的偏重与属性,祛除留邪重在化痰浊、清余热、祛瘀血.扶正复元重在健脾益肺、生津养阴,证侯夹杂则相参各法,随症加减。在辨证治疗中,应辨别正虚与邪留之主次,正虚甚者则重在补虚扶正,兼以祛邪,留邪偏重则祛邪为先,兼以扶正。根据病因病机之不同,祛邪重在化痰、清热和化瘀、扶正则重在健脾益肺、生津养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