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冯道的千古聚讼

来源 :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pang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崔尔庄镇相国庄)人,生于公元882年,卒于954年,一生与五代相始终.冯道出身农家,为学入仕,身为宰辅,历事黄河流域的五个政权.冯道以以儒为主、辅以佛道的安身立命之学,作为人生指导,努力从事政治,维护社会管理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武人当政、战乱不断给社会造成的恶果;倡印儒家经典,保存中华文脉,教化世道人心;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关键时刻敢于决断勇当大任;尽自己之所能帮助他人;俭约自律,廉洁从政,胸怀宽广,幽默诙谐.这样一位乱世之际的杰出明相,从当时到现在一直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表达出各种褒贬不一的评说.关于冯道的评价,五代之时,褒扬肯定是主流.自北宋至清,批评责备是主流.近代以来,虽批评冯道的声音尤在,更多的人注意到冯道的政治文化贡献和高洁的品行,指出应肯定冯道,不应局限于纲常臣节;还有学者对冯道做了深层次的反思.本文力图针对从五代至当今有关冯道的评价做一次梳理,并加以分析,以就教于方家.纵观五代以来至今关于冯道的评说可以感觉到历史人物的研究是双向的,既和历史事实有关,更和研究评说者的思想观念有关。研究者的思想观念会使研究者重视与其思想关系密切的事实,漠视与其观念相抵触的事实。
其他文献
本文对于刘宗周政治思想内容的关注主要通过刘宗周在万历、天启、崇祯、弘光年间所上“奏疏”文本予以解读。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对刘宗周的奏疏文献所反映的政治思想予以高
孟子其人以好辩著称,探究其辩论形式是否有类似于苏格拉底的"论辩术"一类的逻辑思维,当可窥见中国逻辑史之一斑.以《孟子》为蓝本,探究对话的内在合理性,进而可以对其文本有
会议
献王刘德整理古籍,传承文化,既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经典,其治学精神和传承文化的行为又给当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发,从而引发了笔者关于"儒者"
河间儒学是西汉时期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历代多有评说.近些年形成研究热潮,成果繁盛.学者们对于河间儒学的形成过程、内涵、学术贡献、历史地位、学术风格等均有讨论.本文旨
会议
笔者试图通过对民国时期民间儒者段正元的研究来剖析其所处时代新旧文化冲突与融合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肯定其道德教化的积极作用与意义。
会议
近代政治哲学是一个顺应时代自觉变革的中西融合的哲学,不是这个趋势之外的哲学:蒋庆的政治儒学其实是公民社会发展的成果,本来他还表示儒学是市民社会的重要资源,现在则不愿意
会议
文庙是遍布在中国、朝鲜、韩国、越南、日本等东亚国家的礼制庙宇,由于以孔子为主祀,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孔子庙或孔庙.其实,孔子庙是奉祀孔子庙宇的通称,按照其性质应该分成
会议
畏乎西洋坚船利炮,清人乃有师夷长技以制夷之策,先以器物革新,渐进国体改革。夫中学西学,宗旨表述各异,然其理一也。盖不出以天朝文明礼乐统帅器用,进而变更国体实现主动变夷也。夫
会议
宋代,无论是朝廷还是儒家知识分子,都非常重视用礼仪规范和礼学精神教化百姓,移风易俗.这种广泛而持久的礼俗整合过程其实质就是宋代礼教文化的重建过程.作为精英文化的礼学
现代化在给带来极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个人道德感缺失、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人与自然出现激烈碰撞等.面对这些问题,可以从中国传统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