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史研究体例创新刍议

来源 :中国新闻史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uphemi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地方新闻史研究的蓬勃开展是中国新闻史研究进一步细化与深入的标志。若要取得新成就与新突破,需要在研究体例上有所创新,具体讲在四个方面亟须加强:即强调治史如做新闻,统揽媒介传播过程,收拾新闻史“半壁”,体现新闻与社会互动、地方与全局的互动。
其他文献
维新报刊的题材选取上主要将“眼球”集中于上流社会,因而其受众大都为士绅群体,而不是普通民众,而且维新报刊的发行依赖官绅群体;维新报刊宣扬的群体观念导致了维新派所组织的各种学会群体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明确的政治纲领、组织原则和严格的组织纪律;维新报刊创办资本不足、销量太少以及社会风气未开等生存环境的不利,制约着维新报刊的发展,严重削弱了其影响力。这些局限性使得维新运动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失败也就是不
北洋政府时期,京津地区的英文报主要由美、英、中、日等国势力支持,各自为本国利益服务。但由于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企图独霸中国,违背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而招致各国所办英文报的一致指摘,给日本外交施加了巨大的国际舆论压力。本文将对北洋政府时期京津地区英文报各自所代表的外国势力进行分析,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京津地区进行英文宣传的手段和方法,并展示出包括美、中等国势力所办英文报是如何针对日本的侵
罗隆基,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益世报》,一份民国时期的天津地方报纸。两者因社论走到一起,实现了“文人论政”和“以言论立报”的共赢。如果说,《大公报》是因张季鸾的“敢言”而称道,那么《益世报》就是以“罗隆基”的“直谏”而立身。社论作为报纸的旗帜,代表着报社、编辑部及报纸的态度和立场。“以言论立报”,其中的“言论”主要是指报纸的社论,意指其在体现报纸方针、引导舆论、对重大时局或社会问题进行解释并提出指
盛世编史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编撰地方广播电视志是80年代兴起的一项专业史学活动。经过多年的努力,截至2007年11月,全国已公开出版了省级广播电视志27部,地市级广播电视志多部。其中有些已被评为全国和全系统的优秀志书,成为传世佳作。直辖市广播电视志是我国地方广播电视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直辖市广播电视志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试图对中国直辖市广播电视志的编撰特点进行研究,总结出目前我国直辖市广
少儿电视节目,是中国电视台最早创办的对象性节目之一.经过近50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十几个少儿频道,并有几百个电视频道播出少儿节目。在梳理、分析史料的基础上,笔者认为:1.少儿电视节目经历了艰苦摸索的初创期,曲折、艰难的停滞、恢复期,直至经历三次历史性跨越的发展、繁荣期;2.作为中国电视的一部分,少儿电视节目同样经历了多样化探索、栏目化形成和专业化发展几个阶段;3.少儿电视节目对象具有特殊性,少儿
民国时期徽州报刊有相当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出现过的各类报刊近80种。这些报刊出现时间晚于国内和省内的近代报刊,但比省内其他地区报业繁荣,抗战时期更一度成为文化出版中心之一。同时,还呈现出商业报纸活跃、旅外徽人办报活跃的特点。报刊业的发展演变与徽州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近代以来徽州社会转型的特点。
海外华侨创办报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侨居地创办的报纸,一类是回祖国家乡创办的报纸。闽南华侨是近代海外华文报纸的创办主体之一。华侨报纸是闽南地区民营报纸的典范,按照功能来区分,大体有两类,一类是“本色型”侨报,一类是“工具型”侨报。作为区域社会的中心城市,厦门是闽南华侨报业的中心;华侨报纸的分布符合闽南地区华侨的地域分布规律;华侨报业经济的脆弱是闽南华侨报纸消长现象的根本原因。
红中社是我党在根据地创建的第一个通讯社。从1931年11月成立,至1937年1月改名为新华社,红中社积极宣传党和苏维埃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为革命取得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发挥中央政府对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积极领导作用,从而建立巩固而广大的苏维埃根据地;创建大规模的红军队伍,组织大规模的革命战争,以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组织苏区广大劳苦群众积极参加苏维埃政权,拥护红军和苏维埃政权,监督帮助苏
盛世修史编志。近年来,中国广播电视志和广播电视史的编纂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它们虽然同为对广播电视历史的叙述和梳理,但是在编纂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即从记述内容、编排方式、性质与功能的定位、语言表达、编写组织与人员构成五个方面来阐述广播电视志和广播电视史编纂的区别。同时,也没有忽视广播电视志和广播电视史之间的联系,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印证,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新时期,广电史志只有各自发挥特点,共
本人研究上海新闻史始于20世纪80年代,《上海新闻史》于1991年申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五年规划项目,获准,1995年完成初稿,申请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获准,次年出版.1997年启动的《上海当代新闻史》同样获得上述两项的申请,2001年出版.《上海新闻史》1997年获上海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著作特等奖,1998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本人研究上海新闻史的主要体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