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生隐球菌是一种环境中广泛存在的重要致病性真菌,在免疫功能正常或受损的宿主中均可致病,可侵犯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肺和皮肤在内的多个器官,既可引起致命的脑膜炎,也可以仅表现为一过性的、轻微的、可自愈的皮肤损害。新生隐球菌感染已受到全球真菌研究学者的高度重视。皮肤隐球菌感染约占隐球菌感染的15%,但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的的存在一直备受争议,目前对本病的认识还仅仅处于早期的临床积累、观察阶段,相关的系统性、基础性的实验研究还未广泛开展亦未见报道。
隐球菌最早被作为病原菌是从皮损中分离出来的,目前国内外有关隐球菌是如何进人机体的观点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争议,相关的研究也未得出可靠的结论。病原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是构成感染的基本因素,也是疾病发生的关键。皮肤隐球菌感染的发生,首先取决于隐球菌与皮肤的主要组成细胞一角质形成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决定着隐球菌感染皮肤的转归及结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已推动病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研究进人到了分子水平。而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为研究病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机会。应用基因芯片转录组学分析技术,可以对病原菌人侵宿主以及宿主的防御抵抗进行转录组学研究,从病原菌全基因组水平以及感染宿主的基因水平阐述病原菌与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前期已进行了皮肤隐球菌感染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电镜下发现新生隐球菌可以在体外粘附角质形成细胞,并在粘附后人侵到角质形成细胞内部,提示隐球菌可能是由胞吞胞吐途径通过角质形成细胞的紧密连接进而播散的,同时还发现隐球菌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勃附率与侵袭率呈现时间依赖性。
本文拟在体外通过基因芯片转录谱分析角质形成细胞与隐球菌作用前后表达谱的改变,从而在全基因组范围获得角质形成细胞为适应或抵御隐球菌在体内生长而发生的基因表达变化,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可以筛选角质形成细胞与新生隐球菌作用过程中与致病性密切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相关基因的功能进行分析,了解新生隐球菌与角质形成细胞体外相互作用的过程,推测皮肤隐球菌病的可能致病机理与感染播散的相关因素,从而有助于进一步阐明隐球菌的致病机制,为更好的防治隐球菌病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