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子技术课程提高学员工程实践技能改革探索

来源 :教育部中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七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bbccdd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子技术是一门内容繁杂、概念很多、工程实践性强的课程,学员普遍存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等问题,而其归根结底在于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本课程围绕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激发自主学习,培养工程实践技能"教学理念重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手段上进行改革探索.事实证明,基于电子技术课程所进行的改革与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动手创新能力,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是行之有效的.
其他文献
针对双球基面圆锥滚子的长度检测问题,基于阿贝原则提出一种同轴检测方法.通过采用配置相应V形支承台对圆锥滚子中心轴线进行调整,推导出所用V形支承台的V形槽面升角与V形端面夹角和圆锥半角之间的三角函数关系,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各种类型和不同锥角圆锥滚子的长度检测仪.通过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和实际应用表明:该仪器所用检测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且具有相对高的测量精度,可推广应用于生产现场.
AISI52100和SAE1055的次表层微观组织的变化,例如黑色腐蚀区域(DER)一般都是由于接触疲劳产生的.一般的黑色腐蚀区域出现在较高的循环次数下(>100X106),但是仅仅只是了解其原因为接触疲劳,并不能很好的证明DER(黑色腐蚀区域)其中的机理以及失效原因.本文重点研究用微观组织的变化来评价整体淬火的AISI52100的小内圈和感应局部淬火的SAE1055的法兰的DER区域,采用光学显
针对轴承故障特征提取相对复杂、困难、人为经验特征选择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故障诊断模型,利用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振动信号的时域波形和频域波形进行自动特征提取,在整个故障诊断过程中无需人为因素干预,避免了复杂的特征提取步骤,使故障诊断更加的智能化.本文采用了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公布的轴承数据集,试验结果表明卷积神经网络对轴承故障的时域波形和频域波形分类识别准确率高于传统的基于特征提取故障诊
本文具体分析了断续切入磨削、脉冲切入磨削以及无心外圆磨削。断续切入磨削方法诞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中国超硬磨料的生产尚在孕育期,硬质合金刀具的刀片烧伤、裂纹困扰着各种硬质合金刀具的刃磨.钮荷生创造的断续切入磨削,是在普通钢玉磨料的砂轮外圆表面开槽.在上海第三机床厂MQ1312外圆磨床上的开槽数是32,槽宽3.6mm,槽深20mm.断续切入磨削形成的磨削力、磨削温度相对低一些,也可以减轻和避免
主轴设计中,精密轴承的选型和配置是重要的设计参数需要重点评估.以高速加工中心BT主轴的性能要求为例,介绍了精密角接触球轴承在该应用中的配置要点.模拟计算了轴承在实际应用中预载荷的变化对轴系转速的影响.对比分析了不同的保持架引导方式的稳定性和适用转速.通过优化主轴和轴承的结构设计获得所需转速,提高系统刚度和降低噪声振动.
总结了温度、转速和载荷三种主要轴承仿真试验技术,并对滑油加热、在温度仿真试验中存在积碳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在载荷仿真试验中,提出了用电动振动台实现更"真实"仿真方法.
轴承内部润滑介质的流动状态分析是高速、低摩擦、低能耗轴承技术的基础.针对高速球轴承广泛应用的油气润滑技术,本文以B7008C角接触球轴承为研究对象,通过搭建粒子图像测速(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试验平台,借助PIV测试系统对轴承内部流场进行了可视化试验监测,获取了轴承狭腔内部润滑介质流动速度和涡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轴承腔内滚动体左右两侧均发现了不同尺度的漩涡
滚动轴承是重大装备旋转支撑核心零部件,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精密机床以及机器人等重要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轴承极限转速的不断提高,轴承的温升控制尤为关键.轴承内、外套圈温差随着转速升高而显著增大,特别是保持架在高速下的热特性成为制约轴承极端工况下服役寿命的关键因素.
放大电路是模拟电子技术中的重要内容,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作为一种典型的放大电路,涵盖了众多知识点.本文围绕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展开设计,将多个知识点融入到具体的电路中,使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教学效果更好.
本文根据五邑大学"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现状,结合模拟电路的课程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测试环节等方面探讨了教学改革的措施与实践,通过对课程内容的重新梳理和教学模式的合理设计,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练"、"考"有机融合.结果表明,此教学改革方式尤其适用于专业基础课程阶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