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在不同小麦籽粒中的富集及其与其它8种元素的关系

来源 :2008年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_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环境扫描电镜结合X射线电子探针显微分析技术,对20种不同基因型小麦籽粒皮层、糊粉层、盾片、胚芽、胚轴、胚根、内胚乳七个部位的Pb相对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变化范围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糊粉层>胚轴>胚根>盾片>胚芽>皮层>内胚乳,反映出Pb在糊粉层富集最多.不同基因型小麦籽粒对Pb的富集量存在遗传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同一部位和不同部位之间Pb相对含量的差异上;不同基因型小麦籽粒皮层、糊粉层、盾片、胚芽、胚轴、胚根和内胚乳Pb相对含量之间均呈现极显著的线性关系.一方面反映出不同基因型小麦籽粒内胚乳Pb的富集量均通过其它部位调控,即存在相同的调控机制;另一方面揭示了不同基因型小麦籽粒不同部位之间对Pb富集的相互调控能力存在差异,并且基因型间的这种差异存在线性的变化规律.通过比较不同基因型小麦籽粒各部位Pb相对含量与其他元素的关系,发现各个部位的Pb与Al、Cd、Mg、K、P、Ca、Si、和S相对含量之间均存在着极显著的线性关系.
其他文献
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对信息数字化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明显,为了提高作物的产量、改善品质、提高资源利用率,必须实行精准化管理和控制才能实现.多数农业现场远离社区,分散偏远,信息获取和远程监控面临诸多技术难题,如何将现代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融合实现远程监控与诊断,正日益成为决定设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技术。本文首先对目前常用的各种现代通信技术进行阐述,并对各种通信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优势、局限性和适用范围
本文通过3种种植方式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稻茬麦免少耕秸秆覆盖配套栽培技术简便易行,具有消化秸秆,提高土壤含水量,增加地温,抑制杂草生长,保护和改良土壤,增加小麦产量,提高效益,集约利用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优点,符合绿色无公害农业的发展方向,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应用.
本文根据潘集区近几年稻茬麦优质高产攻关栽培经验和试验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出适合潘集区大面积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涡阳县是淮北地区的小麦主产区之一,是国家优质商品粮基地县,小麦生产是本县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在国家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和国家省、市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推动下,小麦生产水平大大提高。为进一步提高小麦的生产水平,近几年来,本县先后实施了小麦粮食丰产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并以此为依托认真开展了小麦高产、超高产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小麦高产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本文主要阐述涡阳县小麦高产、
为了摸清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扬麦16号的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采用不同播种期和种植密度研究对其产量、生育期和抗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扬麦16号在本麦区适宜播期为10月20日至28日播种、基本苗为(240-300)万/公顷,同时,在适期内迟播和基本苗240以内时其抗逆性较强.但随着全球气候正逐渐变暖,本地小麦生育期间的暖冬天气、“倒春寒”等出现机率增加,因此,从获得小麦稳产、高产和高效
本文总结了定远县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并为深入推进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提出了体会和建议.
光明食品集团(长江农场)地处长江入海口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上,地域面积120平方公里,由原东风、长江、前进、前哨四个农场重新归并整合而成的新的长江农场,常年可种植面积4000公顷,种植制度以小麦(大麦)/水稻、绿肥/水稻一年两熟。常年种植小麦2100公顷。土壤基础地力有机质含量平均1.1%,速效氮90ppm,速磷20ppm,有效钾90ppm。有机质、速磷、有效钾都属于中等偏下,长江农场土壤肥力多数属
为研究强筋小麦籽粒淀粉形成的机制,以强筋小麦秦麦Ⅱ为材料,对小麦灌浆期籽粒淀粉合成酶基因表达、相应酶活性及淀粉积累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AGPase)、束缚态淀粉合成酶基因(GBSSI)、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S)、淀粉分支酶基因(SBE)表达均呈单峰曲线变化,AGPase和SSS基因在花后12天左右相对表达量最大,GBSSI和SBE基因在花后15天左右相对
为了探索弱筋小麦优质高效安全生产的杀虫剂使用方法,以扬麦13为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评价几种化学杀虫剂在不同时期喷施对籽粒安全性和的品质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化学杀虫剂在设计的时期施用,均对小麦的生长安全,不影响小麦的食用安全性.喷施化学杀虫剂后,显著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淀粉含量,极显著提高蛋白质产量、总淀粉产量和千粒重,RvA粘度特性大多数参数值上升,出粉率和弱化度显著提高,形成时
选用强筋小麦品种烟农19,于江苏淮北的铜山和赣榆两地研究了5种播种方式(稻田撒播套种、稻茬撒播旋耕、稻茬免耕机条播、稻茬撒播压板、早茬机条播等)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营养品质与加工品质的影响,为江苏淮北地区强筋小麦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播种方式的小麦籽粒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和籽粒产量表现存在差异.(2)适宜播期条件下,旱地机条播和稻茬撒播小麦的产量、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稻田套播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