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增长、要素投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国案例与解释(1978-2004)

来源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dpo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的模型和实证分析表明:较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和较少的土地资源禀赋是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始动力和内在根本原因,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资本投入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促进作用,而农业技术进步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和影响并不显著.研究同时表明,加强农村基础文化教育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意义深远.性别、家庭收入水平、区位等因素的差异也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较明显的影响.
其他文献
2004年1月起,我国实行了新的出口退税政策,部分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相应上调.本文首先阐述了出口退税率调整对农产品出口的作用机理,分析出口退税率调整的短期与长期影响.并对过去两年来出口退税率调高的形势下,农产品出口却出现了更大的逆差的现象进行解释,总结了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特殊因素对于政策的制约作用.
本文选取了2002年中国对16个国家8类主要农产品出口数据为分析样本,利用引力模型分析了进口国的人均GDP、中国与进口国的距离以及进口国的技术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技术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影响最大,其他两个变量对中国农产品出口也有一定的影响.回归所得出的模拟结果和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具体情况极其接近.最后,本文提出了应对技术贸易壁垒的对策.
本文首先介绍新一轮WTO贸易谈判中提出的5种主要关税削减公式,分别从理论基础和实证的角度分析不同的关税削减公式对我国油料进出口的影响,得出关税削减对我国油料进口影响不大,而采取瑞士公式的降税方式对我国花生出口最有利的结论.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预测我国油料进出口发展趋势.
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是指完成开拓市场、落实货源、交货结算业务的主体以及主体之间的联结方式.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已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本文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产品出口的主要组织形式,总结其变化特征,剖析其演变机理.
制订、实施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是新一轮征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在很多地区,出现了所制订的征地区片综合地价与过去补偿标准衔接很好但与基准地价"倒挂"的情形,导致区片价实施后的政府风险.本文以广州市为例,利用统计数据和顺位相关系数,尝试研究在制订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时如何同现行补偿标准、基准地价之间进行内部平衡,为目前全国范围正在进行的征地区片综合价的制订提供了直接参考,也为城市地价体系的科学化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选
本文通过对个别农村地区的实地调查对当前农村人地矛盾形成原因进行初步分析.本世纪初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是政府为减轻农民负担,稳定农村形势的一项重要举措,税费的减少直接导致了农村两主体农户、村集体的行为决策变化,又由于农地流转机制以及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等配套制度的缺失,最终导致了人地矛盾激化的状态.
农户土地租佃是我国当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主要方式,其交易程度是衡量农村土地租佃市场发育的重要指标.本文选择从农户的微观角度出发,遵循从一般性的农户经济行为到衍生出的农户特殊行为这样一种思路,提出了农户土地租佃行为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和模型构建思路,这对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农户土地租佃行为的产生机制及开展相关的实证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农村劳动力通过职业培训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关键措施之一.本文以河北省沧州开发区的农村劳动力普查结果为基础,仅对拟参加转移培训的农村劳动力的状况为对象进行分析,得出转移培训主体状况与培训结果有相关关系的结论,并提出了通过改变转移培训主体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认识和调整对该项工作的心理预期,以切实提高转移培训效果的政策建议.
本文从托达罗的劳动力迁移流动模型和经典的推拉理论出发,从相对比率的角度提出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率的一些重要因素.通过应用计量分析方法,对全国1978-2004年的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乡实际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将阻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第二、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的提高和制度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约束的逐步放开将促进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率的提高.
本文比较分析了人力资本对劳动力村内、村外非农就业收入的影响.从现有文献看,分析人力资本对外出(村外)就业及收入影响的研究者较多,而村内非农就业,由于数据资料所限,研究有待展开,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索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