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多样性之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来源 :第八届浙江国际消化病学术大会暨美国胃肠病协会第二届中国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43372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以嗜酸粒细胞弥漫性或局限性浸润胃肠道壁为特点的罕见病.它的临床表现多与嗜酸粒细胞浸润胃肠道的程度及(或)分布范围相关联.内镜下可表现为正常或粘膜下结节、溃疡等等.自1937年kalantar等首次报道以来,世界文献仅有300余例报道,国内有100余例报道.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本文选取我院接诊的4例不同临床表现的病例进行报道.其中,一例表现为持续性水样黑便,初诊考虑为上消化道出血;一例表现为吞咽困难、腹胀,腹部CT则提示食道癌可能;一例患者合并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另一例以腹水为主要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4例病例均有内镜下检查及病理结果支持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与一般病例不通过的是,这四例均否认食物过敏史,粪便未找见寄生虫卵,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均偏高,血清IgE值均偏高.四例病例均予以激素治疗,并予以剂量逐步减量,最后以维持剂量维持治疗,临床症状及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IgE等检查指标均下降至正常.四例病例对激素均较敏感.虽然,HP感染与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两者间的相关性并未完全阐明,但多篇国内外文献均有报道两者间存在相互联系,本例病例中患者先予以四联根除HP治疗,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有下降(但未降至正常),随后使用激素治疗(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降至正常).仅从本例病例可见根除HP治疗对治疗该病有辅助作用.出院后均随访1年,均未再发.4例病例临床表现各异,极易误诊,临床上需认真对待.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Lxn对CD133+panc-1胰腺癌细胞增殖及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分选panc-1中CD133+的细胞;通过成球试验及成瘤试验研究CD133+细胞的特性及Lxn对CD133+细胞裸鼠移植瘤的影响.应用CCK-8法检测Lxn对CD133+panc-1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及qRT-PCR检测经Lxn处理后CD133+panc-1细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的胃肠动力状态,中、西药治疗对胃肠动力的作用,及检测血清胆碱酯酶的变化.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和西药组.采用适度夹尾刺激法复制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分别予健胃合剂及多潘立酮对照性给药,检测各组小肠推进率及血清胆碱酯酶水平.结果:中药组和西药组小肠碳末推进率均高于模型组,P<0.05;所有实验大鼠小肠碳末推进率与血清胆碱酯酶浓度值显示实验大鼠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与肠易激综合征的重叠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3年6月本院脾胃病科门诊及病房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85例,按照罗马Ⅲ诊断标准筛选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等.采用t检验、x2检验,分析重叠率及其相关因素.结果:85例RE组患者,符合IBS RomeⅢ诊断标准的为27例,重叠率为
目的:探讨Latexin(Lxn)基因转染对CD133+Miapaca-2胰腺癌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通过磁珠分选的方法从miapaca-2胰腺癌细胞株中分选出CD133+胰腺癌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观察CD133+Miapaca-2胰腺癌细胞自我更新能力及动物移植瘤成瘤能力.阳离子脂质体介导法将含Lxn基因质粒转染CD133+Miapaca-2胰腺癌细胞.RT-PCR及Westen-blot法
目的:探讨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1(Cysteinyl leukotrienes receptor,CysLTsR1)在肠缺血再灌注(Intes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I/R)肝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方法:以I/R大鼠肠缺血再灌注肝损伤模型为研究对象,应用特异性CysLTsR1拮抗剂孟鲁司特(2mg.kg-1)加以干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western-blot,和R
研究背景: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逐渐升高,越来越多的患者期望获得天然、安全、高效的治疗药物。在我国传统医学中,铁皮石斛或枫斗常被用于免疫调节、血管保护等,但是铁皮石斛多糖能否干预脂肪肝发展尚不清楚。我们假设铁皮石斛多糖可作用于肥胖或脂肪肝,建立脂肪肝大鼠模型,以研究其干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形成及其机制。
目的:肠化一直被视为胃癌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但是对于Hp阴性的肠化病人的病理转归却并无定论.在我们前期的研究中证实内镜下定标活检能更准确的帮助随访胃粘膜的癌前病变.本实验通过以定标活检技术为基础的长期监测随访研究来评估Hp阴性的肠化病人的病理转归.方法:1、纳入2006年6月到2013年12月病理诊断为肠上皮化生并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病人,根据患者意愿进行分组治疗:A:替普瑞酮;B:替普瑞酮
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MTM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1.运用基因表达芯片技术,同时检测6对胃癌及配对癌旁非肿瘤组织样本中lncRNA和mRNA的表达谱,筛选胃癌中差异表达的lncRNA.2.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在50对胃癌及配对癌旁非肿瘤组织样本中验证lncRNA-MTM的表达情况,并分析lncRNA-MTM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3.通过实
目的:探讨病理类型对可切除Ⅳ期结直肠癌的预后及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7期间SEER数据库里登记的2007例Ⅳ期可切除的结直肠癌病人.采用Kaplan-Meier的方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用于区分两者统计学差异.采用COX模型生成HR及95%可信区间的方法对多变量进行分析.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种族,肿瘤位置,CE
目的:观察RAS中ACE2、AngⅡ、Ang(1-7)及Mas受体的表达及变化,明确其表达于IEC-6细胞中,探讨NSAIDs相关小肠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及时间梯度双氯芬酸钠干预IEC-6细胞株,采用CCK8法、FCM法等确定双氯芬酸钠干预的合适浓度及时间,构建双氯芬酸钠相关大鼠小肠上皮细胞损伤模型.研究分为空白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模型组:采用800μM双氯芬酸钠干预24小时.倒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