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受益均等与消费平等——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技术的全局性检验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pri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本公共服务分配公平更多应是从个体受益角度阐释,而不是仅局限在公共服务的投入和产出环节;进一步,本文认为从个体消费及其效用化角度考察均等化不仅与规范意义上的公平理念联系更加紧密,也更加明确与直观.基于这样的认识,论文构建了衡量基本公共服务受益均等与消费平等的理论框架:以混合产品理论来解释基本公共服务的消费受益(可及性一个体效用化两分式框架);进而,以可计算一般均衡技术为手段,围绕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环境治理与公共卫生这四种基本公共服务,分别检验了总产出水平均等、消费平等、结果均等乃至公共服务间的城乡均等化现状,其反映的是公共服务从投入到效果的完整过程.这样,通过对基本功公共服务与个体受益之间的关联与作用机理加以刻画,为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居民家庭的受益及其均等化水平提供完整的考察.论文最终的研究目的在于为基本公共服务分配公平引入一种规范法不平等分析思路,从而可以对基本公共服务分配公平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标准加以考量,而不是像实证法不平等那样仅是对实际的分配模式作统计描述.特别是利用社会福利函数方法,从具体的社会福利函数中推导不平等度量尺度而使福利判断显性化(Atkinson,1970,1987),这需要对个体(群体)福利水平进行加总与排序,而其前提又是对包括基本公共服务个体受益在内的社会福利水平加以衡量,以及对基本公共服务再分配公平目标展开详细阐释,这既是是本文目标之一,也是本文中包含公共产品建模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技术之优势.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会议
本文研究了中国居民工作满意度的性别差异及其决定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居民工作满意度频数分布的性别差异不明显,男性的工作满意度均值略高于女性,但是这一差异并不显著;对于男性和女性而言,工作满意度对生活幸福感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在工作满意度性别差异的决定因素方面,男性和女性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其关键的差异在于劳动时间.通过国际比较,本文还发现,我国居民工作非常满意者相对较少,不满意者相对较多,这种分布的结果
随着香烟消费过多的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利用2004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横截面数据(来源于CHNS,有效样本量为9855)对该问题进行分析.首先,本文将被调查者按照性别和户口类型分为四类(城市男性、城市女性、农村男性以及农村女性),运用两部模型,通过分别加入不同层次的变量,分析了影响城市男性和农村男性是否吸烟以及吸烟数量的因素,发现影响我国城乡居民香烟消费的因素除了部分基本特征变量如年
本论文从合作视角出发,利用博弈理论分析人类社会为什么要用货币作为交易媒介,探索货币在人们进行跨时空的交易中怎样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本文提出一个新的工具来分析在竞争中交易双方是如何定价的,从而为分析货币的运行规律提供一个必要的微观理论基础.在探索货币购买力本质的基础上,本文探索人们的通胀预期、货币数量变动等因素对货币购买力波动的影响,然后分析货币危机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规律,并简单分析了中国面临的相应
“遵循从宏观到微观,微观反作用于宏观”的研究逻辑,本文以2000年企业所得税改革为背景,研究了企业所得税分权改革对地方税务机关征管积极性的影响,以及由于税收机关征管积极性的变化对上市公司的避税行为的影响.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2002年税收分享改革导致了地方政府整体税收征管力度的下降,这一现象在地方税源丰富的地区表现尤为明显.并且由于地方政府税收征管力度的下降,上市公司的税收规避行为在2002年后也
应用传统的简化型Q模型考察融资约束与厂商投资决策的关系问题,存在一个无法回避的局限性,即正的现金流估计系数可能反映的不是厂商受融资约束的程度,而仅仅是没有被平均Q完全测度的未来投资机会.本文通过引入营运资本投资变量并分析其与厂商固定投资的关系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营运资本不仅会占用厂商融资资金,而且也是厂商流动性的一个重要来源,当厂商面临融资约束时它可被用于平滑现金流冲击产生的固定资本投资波动.因
通过对5· 12汶川地震后我国A股上市公司捐款数据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公司捐赠行为存在提高声誉以获取广告效用的经济动机.其产品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公司比其他公司捐款数额平均多出50%.并且该经济动机也影响到公司的捐赠方式.由于捐赠现金能够引起更大的社会反响和更高的关注度,其产品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公司比其他公司捐赠更多的现金,平均多捐赠现金约1.8倍.其次,我们还发现公司捐赠行为是由自身能够承担社会责
本文选用超越对数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对1990~2006年的分省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估算我国各地区的生产效率并分解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实证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生产效率最高,西部地区最低.1996 ~2000年各地区平均生产效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2003年之后生产效率出现上升趋势,且东部地区的增长幅度较大.(2)城市化率、各地区GDP中第二产业的比重、基础设施水平、人力资源水平和对外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