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驱杀虫挥散剂发展概况

来源 :第31届全国卫生杀虫药械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hc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新的较高蒸汽压的驱、杀虫活性成分的问世以及药剂学的发展,家用驱、杀虫挥散剂得到了快速发展。加热挥散剂和室温挥散剂在家庭驱、杀虫领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介绍了加热挥散剂和室温挥散剂的分类、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其他文献
蟑螂是多种病原体携带者和过敏与哮喘的重要诱发因子,也是卫生害虫防治的重要目标.提升灭蟑螂饵剂灭效的蟑螂信息素和聚集习性研究是当前蟑螂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新分离的蟑螂信息素及功能,蟑螂聚集行为研究进展等,并就蟑螂接触型信息素蟑螂酮的生物效应研究进行了初步报告.近期发现德国小蠊雄虫对自东方蜚蠊雌虫角质层表面分离的接触性信息素中两个长链甲基酮类组分具有反应,展示求偶行为。这两个信息素组分与已知的德
蚂蚁是世界上最常见且数量最多的昆虫种类,它们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植物源蚂蚁驱避剂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小黄家蚁植物源萜类驱避剂的制备、活性筛选及构效关系研究,并展望了植物源蚂蚁驱避剂的发展前景.近些年对昆虫驱避剂的研究发现,植物源驱避剂的研究得到各国研究者的重视。利用从植物中提取后,经过有效成分分析、修饰或改性、合成等手段,筛选出对昆虫具有驱避活性的化合物是当今研究的热点,其不乏
目的:评价芳樟驱避剂对蚂蚁和蟑螂的生物活性.方法:采用滤纸浸泡法和荞麦种子浸渍法分别测试芳樟驱避剂对德国小蠊和小黄家蚁的驱避活性,采用点滴法和药膜法分别测试芳樟驱避剂对德国小蠊和小黄家蚁的触杀效果.结果:芳樟驱蟑剂处理滤纸后72 h,对德国小蠊的驱避率为55.89%,为驱避等级Ⅲ级;处理后48 h驱避率为75.98%,为驱避等级Ⅳ级;处理后0、24h分别为99.80%和95.34%,皆达到驱避等级
目的:掌握兰州市蟑螂侵害和种群动态,为蟑螂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用粘捕法进行调查.结果:2011-2013年,兰州市蟑螂侵害率为10.22%,密度为1.21只/张.宾馆、农贸市场和餐饮侵害率分别为19.83%、17.83%和10.81%;密度分别为1.65、3.36和1.02只/张.活动高峰在夏秋季,10月达最高峰,密度为3.62只/张.捕获蟑螂均为德国小蠊.结论:兰州市应根据蟑螂分布特点,进一
本文主要谈近年报道较多的3种有毒昆虫,即锥蝽、隐翅虫和马蜂的危害和防治。美洲锥虫病是由属于原虫类的锥虫寄生引起的人畜共患病,锥虫侵犯多种器官,如心、脑、食管、结肠等,造成劳动力的丧失或死亡,病死率较高。要通过改善居住条件和房屋结构,旅游者应避免在简陋居所睡眠,必要时使用蚊帐,室内杀虫剂滞留喷洒防治。毒隐翅虫体表没有毒腺,不会蜇人,但是体内有毒液。毒隐翅虫落到皮肤上被打死后,昆虫体内的强酸接触到人体
白蚁诱杀剂是由引诱剂、毒剂和载体3个重要组分组成,其中,引诱剂和毒剂的质量会直接影响诱杀剂的杀灭效果.此文主要从白蚁引诱剂和毒剂两个方面对诱杀技术在国内外的开展工作进行综述,从食饵引诱与信息素引诱有机地结合的角度指出了未来寻找高效环保白蚁诱杀剂的对策与途径,供国内的相关研究工作者参考.提出尽管有关白蚁诱杀剂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迄今应用相关研究仍嫌不足,对被菌体侵染后使取食量增加的活性物质尚未完
目的:测定XM2105型百杀净雾化剂的杀虫灭鼠效果.方法:以淡色库蚊、家蝇、德国小蠊、美洲大蠊、ICR小白鼠和SD大鼠为试验对象,使用康爱特牌超微粒雾化机对XM2105型百杀净雾化剂进行模拟现场药效研究.结果:XM2105型百杀净雾化剂对试虫(淡色库蚊、家蝇、德国小蠊、美洲大蠊)和试鼠(ICR小白鼠和SD大鼠)均有较好的杀灭作用,XM2105型百杀净雾化剂以模拟现场推荐所用剂量的2/3倍、1倍和3
老鼠是人类生存资源的破坏者和掠夺者,鼠患一直是人类生存的主要重要威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人们一直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和老鼠斗争,保卫自己的家园.从传统的捕鼠消杀方式开始,人们发明采用了生物灭鼠、物理灭鼠、化学灭鼠等多种捕鼠防治方法和器械,但是一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老鼠的猖獗现状,世界各地因鼠患产生的人类灾难仍在发生.本文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利用物理学原理,采用感应技术、信息技术,结合传统的物理器具,研发
依据台湾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之报告,2014年8月27日,台湾地区共累计1113登革热病例,包括境外移入病例129例及本土病例984例,13例登革出血热病例,2例死亡,11例已康复出院,境外移入病例感染来源分别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诺鲁、缅甸、柬埔寨、法属玻里尼西亚、沙特阿拉伯、印度、中国大陆及吐瓦鲁。台湾地区自1945年至1980并无登革热报告病例,1981年在屏东县硫
目的 探究酰胺类驱避化合物与人体不同引诱气味组分(L-乳酸、1-辛烯-3-醇、氨)之间的缔合作用,了解缔合体与驱避活性的构效关系,为驱避作用机理研究提供新依据.方法 利用Gaussian View 4.1和Gaussian 03W软件构建和优化43个酰胺类驱避化合物单体、单体分别与3种引诱物分子缔合的缔合体的结构;然后通过程序Ampac8.16获取前述结构的最低能量,并将其结构导入程序Codess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