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与(左传》,哪个更可信——从今古文之争的视角看《左传》与《史记》的关系

来源 :2009年两岸四地“《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son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今文经学未兴之前,乾嘉汉学在春秋左传学领域,采用东汉旧注补苴杜注,很少采用《史记》,而今文学者采信于《史记》,攻击《左传》与《史记》的差异,否定《左传》是《春秋》之传。今古文之争使《左传》与《史记》的差异、矛盾成为异常尖锐的课题。晚清乾嘉汉学一改此前不重视《史记》的局面,极大程度地肯定了《史记》在《左传》经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孝是儒家文化的起点,也是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标志着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孝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大致经历了孝行、孝德、孝道、孝治等几大阶段,最终走向成熟,成为中国
会议
@@如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字学家唐兰等指出,“孝”字在西周金文中是祭祀祖先时有所奉献的形象。也有学者指出,“孝”的本义是敬老,并不专指父母。
会议
孔子《春秋》非《春秋经》,而是另一部“文成数万”,记载“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史实的《春秋》(它的文本,被真实地保存于今之《左传》中)。孔子《春秋》的“大义”,不是传统所
@@从甲骨卜辞的简单文句,到《尚书》、《春秋》简洁的记言、记事,再到《韩非子》的长篇专题论文、战国策士纵横捭阖的游说之辞,先秦散文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发展后,慢慢走向成熟。
@@《国语》一书,自古被视为《春秋外传》,与《左传》相表里。历代校释《国语》者不少,而以三国吴人韦昭(204-273)所作训解,为迄今保存最完整之古注。
李步新是皖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是新四军七师与皖江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组建和领导人之一:是共产党在组织、干部战线上的优秀领导者。在喜迎共和国60华诞之际,笔者采
关于《国语》的研究,学界一直集中在讨论其作者和成书的问题。近年来,对《国语》文学成就的评价有些进展,但几乎没有文章涉及其著书笔法问题。本文拟从史家的本体意识及著史笔法
他叫梁枫,大学一毕业就背负着三万元债务走上创业之路,热爱音乐的他毕业两年就开了三家琴行。一年前,细心的梁枫又发现了一个新的商机——玩具维修,仅仅投入了一万块钱就做起
秋延后甜瓜栽培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设施栽培,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得到迅速推广。由于秋延后甜瓜在7~8月播种,年内收获完毕,期间由于前期酷暑高温并有台风频繁影响,给甜瓜的生长
<正>一关于《国语》的版本,学界公认存在着明道本与公序本两个系统。前者刊于北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该本以北宋仁宗天圣七年即1029年本为印本,故又称天圣本或天圣明道本,为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