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der-Willi综合征的早期识别与分子诊断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yhexiao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Prader-Willi综合征早期识别的临床特征及分子遗传学诊断.方法:对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临床疑似PWS的患儿,采用甲基化特异性-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S-MLPA)技术进行分子诊断及遗传机制鉴别,分析患儿的临床特征及临床干预情况.结果:纳入本研究的7例患儿均为男婴,年龄为生后1天至2.5月龄.患儿的共同临床特征包括:①母孕期胎动减少;②中枢性肌张力低下、吸允无力、喂养困难;③外生殖器发育不良.部分患儿存在皮肤色素偏低及PWS的特征性面容(杏仁眼、上嘴唇薄、口角向下等).7例患儿中5例为PWS缺失型(占71.4%),另2例患儿的MS-MLPA检测结果提示甲基化异常,经与父母遗传信息的连锁分析,明确为PWS母源同源二倍体型(占28.6%).结论:Prader-Willi综合征在小婴儿期主要表现有母孕期胎动减少、不明原因中枢性肌张力低下/吸允无力/喂养困难,外生殖器发育不良也很常见.采用MS-MLPA技术对上述患儿进行早期分子遗传学诊断,有助于早期干预、改善预后.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目的:研究旨在分析早产儿高磷血症可能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干预高磷血症的发生提供基础.方法:对2011年1月~2011年10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住院的孕周<37周的早产儿血电解质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依照采血时间分为早期早产儿组(采血时间<3天)、中期早产儿组(采血时间≥3天但≤7天)及晚期早产儿组(采血时间>7天).所有患儿在入院后24小时内均进行电解质及肝肾功能检查,在出院前每周复查肝肾功
目的:探讨早产初乳、42天成熟乳及脐带血中瘦素、胃生长素水平,分析其相关因素及其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分2组,早产组(孕周小于37周、单胎分娩的产妇及新生儿)和正常对照组(无妊娠合并症的健康产妇及其新生儿).其中早产组根据不同出生体重、胎龄、AGAorSGA进行分组比较.收集初乳、脐带血,记录产妇年龄、孕周、体重指数(BMI)、分娩方式、孕期合并症、新生儿性别及出生时生长参数.随访产后42
目的:探讨感染白假丝酵母菌及非白假丝酵母菌的早产儿危险因素的不同,为早期给予有针对性的预防及正确治疗奠定基础.方法:选取2009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期间于我院确诊为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早产儿,根据血液或导尿培养的结果分为感染白假丝酵母菌组和非白假丝酵母菌组,回顾性分析两组之间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04例确诊的IFI的早产儿中,54例感染白假丝酵母菌,50例感染非白假丝酵母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