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旱塬区土壤贮水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来源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hve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择黄土高原旱塬区最具代表性的董志塬所在地西峰站冬小麦2m 土层20 年土壤贮水量与产量资料,从大气降水-土壤水-作物循环系统的理论观点出发,研究土壤贮水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贮水量减少是旱塬区现代气候暖干化的重要特征,冬小麦生长年度2m 土层土壤贮水量历年平均值为351mm,总体变化呈下降趋势,每10 年约减少21.4 mm,生长关键阶段的拔节期和孕穗-开花期变化最大,每10 年约减少32.1 mm 和54.2 mm;而秋季底墒和返青期变化较平缓,每10 年约减少12.2 mm 和7.6 mm,愈往生殖生长阶段干旱出现频率愈大.土壤贮水量突变年与气候产量突变年均发生在1994-1995 年.不孕小穗率和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性非常密切,是影响产量的主要要素.不孕小穗率对土壤贮水量的反应尤为敏感,其次是千粒重,最小是穗粒数.不同生育期2m 土壤贮水量与千粒重均呈正相关,其中拔节期与千粒重呈极显著直线相关,每增加10mm千粒重提高0.8g ,当土壤贮水量在320-500mm 时,千粒重≥30g ,出现频率为80 %.土壤贮水量是影响产量最重要的因素,拔节期2m 土壤贮水量与气候产量关系最密切.苗期主要利用浅层土壤水,营养生长中后期至生殖生长阶段主要利用中层和深层土壤水,而且愈往生长后期所利用的土层愈有加深的趋势.在产量形成过程中,不同深度土壤贮水量均起到重要作用,但浅中层(50cm 至1m )具有突出作用;生殖生长阶段深层(2m)土壤水向浅中层输送,对产量形成起重要的"补偿作用".秋季底墒和返青至拔节期土壤贮水量是冬小麦需水和供水矛盾最突出的时期,对产量影响最显著.土壤贮水量对冬小麦产量贡献非常显著,产量年际波动主要受土壤贮水量的影响,气候变干前后的土壤贮水对产量的贡献不同,变干前平均气候产量为604.4 kg/ hm2,变干后平均气候产量为-154.2kg/hm2 ,下降了758.6 kg/hm2 ,125.5%.气候变干后,干旱年份出现的频率增大,丰产年型减少20%,而歉收年型增加12%.建立冬小麦前期气候产量预测模式,应选用浅中层底墒作预测因子;中期模式应选用浅中层拔节期土壤贮水量作预测因子;綜合最佳模式应选用浅中层底墒和拔节期深层土壤贮水量的复合预测因子.这提示我们,必须创建旱塬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建立一整套旱作农业生产机制来应对气候暖干化,确保冬小麦安全生产.
其他文献
  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为"三农"服务的重要作用,是新时期推动农业农村又好又快发展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网络资
会议
  由于我国自然物候与气候变化的研究都以北部、东北部和东部较多,而对广西的自然物候研究较少。因此加强广西自然物候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对广西动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空
会议
利用"金塔绿洲能量水分循环观测实验"的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对绿洲小气候效应进行了17天较长序列的研究,在模拟过程中每天替换土壤湿度。研究结果表明:在分析时段内2004年7
  利用1963 -2007 年44a 气象和粮食产量资料,研究甘肃区域主要粮食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甘肃降水异常的敏感区主要在河西中西部的玉门和陇中的定西一带,河西与
会议
  5 ℃是温带植物适宜生长的起始温度和气候区划中的主要指标,春季或秋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 ℃的日期与农作物及多数果树恢复或停止生长的日期相符,所以日平均气温5 ℃以
会议
  基于石羊河流域年总径流量和西营河径流量资料和祁连山南、北坡气象资料,分析了近49a 来石羊河流域径流量变化趋势、突变、年内分配特征及与气温、降水、蒸发的相关关系。
会议
企业对环境行为最直观的说明就是披露相关环境信息责任报告.编制环境信息披露报告书的目的是让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重视环境管理模式、加大环境报告工作力度、树立企业绿色形象,
期刊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快,环境脆弱带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发生了重大变化.河西走廊是气候变化极度敏感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水热条件分布极度不均,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农业
会议
随着我国进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社会,新时代一词,对各个行业都产生着巨大的改变和影响.物业管理行业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紧跟国家的发展.rn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
期刊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蒸散发的增加,并伴随着降水格局的变化,导致某些地区洪涝和干旱的加剧,进而增加农业生产的风险.本文利用1960-2009 年东北玉米种植区61 个气象站点逐月的平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