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晶器在水平连铸生产中的使用

来源 :第十一届全国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学术年会、第五届全国铸造复合材料学术年会、第十二届全国铸钢及熔炼学术年会暨中国有色金属加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ajia0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结晶器简要分析,从结晶器的相关参数、结晶器的结构、水流量和水温的控制入手探讨结晶器在水平拉铸过程中的作用及对带坯质量的影响,提出优化拉铸效果的几种措施.
其他文献
高硼钢中的硼化物呈网状分布在晶界上,降低了该种材料的冲击韧性.研究了采用热处理、变质处理等方法对硼化物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钛变质结合高温热处理的方法可以改善硼化物形态,使网状结构断开,从而提高材料的冲击韧性.
研究了致密度对SiCp/Al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影响及不同热处理状态对SiCp/Al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和热膨胀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致密度对材料的抗弯强度有很大的影响,致密度为94﹪与98﹪时,强度分别为321及389MPa,相差约70MPa;热处理对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及热膨胀系数有较大的影响.淬火态材料的强度达到410MPa,同时,使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减小.
在对MoO3-Al-Si体系SHS反应热力学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SHS-熔铸工艺制备MoSi2/Mo原位复合材料的可能性,着重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原位形成过程.结果表明,MoO3-Al-Si体系的绝热燃烧温度高于4119K,能使合成产物熔化;在液态合成产物中,熔融的Al2O3能与液态的Mo和Si分离,从而获得较纯净的Mo-Si高温熔体;Mo-Si高温熔体在凝固过程中原位形成MoSi2/Mo复合材料,而
研究了Sb的加入对20﹪的Mg2Si-Al-5Si复合材料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b含量的增加,初生Mg2Si颗粒形貌明显发生了细化,Mg2Si形态由变质前的汉字体和枝晶状变为细小的、均匀分布的颗粒状,Mg2Si体积分数也有所增加.当Sb含量为0.4﹪(质量分数)时,细化效果达到最佳,由变质前的52μm变为25μm.当Sb含量超过0.4﹪后,Mg2Si颗粒尺寸开始粗化,因此,过量的Sb对M
用自蔓延高温合成(Self-propagatingHigh-temperatureSynthesis-SHS)技术制备了TiCP/2A12复合材料,通过XRD和SEM分析了复合材料的相组成、TiC颗粒形貌以及颗粒在基体中的分布.测试了复合材料在室温和高温条件下的力学性能以及热膨胀系数.结果显示,SHS反应合成TiCP/2A12复合材料的增强颗粒细小圆整,在基体2A12合金中分布均匀.复合材料屈服强
指出了颗粒分布的定量分析技术在颗粒增强复合材料性能预测方面的研究方法以及应用进展.在对搅拌铸造法制备SiC颗粒增强Al-7.0Si复合材料凝固过程的宏/微观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将样方法以及方差分析法嵌入数值模型,对不同颗粒体积分数条件下复合材料颗粒分布均匀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将宏/微观数值模拟与定量分析技术相结合,能够更为准确地分析不同工艺参数对复合材料微观组织以及颗
通过对比最常用的压铸用镁合金材料和压铸用铝合金材料,从热焓、粘度及流动形态等方面,分析了镁合金压铸成形的工艺特点,并指出了镁合金压铸模设计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通过在铝热剂中引入适量的ZrO2(4Y)粉末,基于铝热氧化-还原反应、重力下陶瓷/金属液相分离,以大过冷条件下熔体共晶生长方式,制备出以t-ZrO2纳微米纤维镶嵌于其上且长径比为0.8~12.0蓝宝石棒晶及少量α-Al2O3片晶为基体的Al2O3/30ZrO2(4Y)自生复合陶瓷,通过材料力学性能测试与裂纹扩展路径观察,研究复合陶瓷显微结构与其力学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复合陶瓷的弯曲强度与断裂
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原位VC/Fe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不影响VC颗粒的尺寸和分布,但对晶界Fe3C的形态和数量有着一定的影响.随着奥氏体化时间的延长,Fe3C数量降低,形态愈趋于断网状.在960℃奥氏体化3h并淬火的条件下,复合材料主要由弥散分布的VC颗粒与马氏体组成,其硬度HRC为62,冲击韧度为7.9J/cm2.
论文针对国内外在Ti-Nb-Ta-Zr系钛合金研究较少的现状,通过真空熔炼制备了Ti-29Nb-13Ta-4.6Zr钛合金,并着重研究了时效时间对钛合金的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50℃时效处理时,合金组织由过冷亚稳定β相逐渐转变为α+β两相混合物,时效后期,组织晶粒晶界上出现了带状α相组织和包围带状α相的β相组织;合金硬度、抗拉强度以及弹性模量均比固溶时有较大提高,合金塑性则先降低后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