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方法综合运用在超声医学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效果

来源 :2016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高峰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bing_12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声医学专业培训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医学影像学的住院医师.本文作者将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于超声医学专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培训对象的学习兴趣与能力,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近年来城镇化程度加快,但农村人口仍占56%.农村儿童患病不仅给自身带来生理和心理的痛苦,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儿科是一个值得我们加深研究及探讨的领域,因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近年来,国家加大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与硬件条件不断改善相比,基层医院的"软件"建设相对薄弱,特别是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基层医院进一步改善服务和提高水平的
目的:通过阐述分析儿科专业的医疗服务人员的现状,探讨?缓解儿科医师紧缺的方法.方法:通过阅读国家新制定的多项政策,结合当地及我院校实际,提出缓解儿科医师紧缺的方法.结果:拟通过早期增设儿科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扩大儿科专业硕士招生人数、增加儿科住院医师招生人数、培养全科医师的儿童保健相关知识、改善儿科医师的工作环境等途径来缓解目前儿科医师紧缺的现状.结论:通过以上方法,加强儿科专业人才培养,让孩子们病
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的挑战,原来以医疗机构为中心、偏重于从生物学角度治疗疾病的医疗服务模式,已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生理-心理-社会"完整的健康保障需求.先进国家的经验表明,加快推行全科医生(也称家庭医生)制度是我国实现基本医疗服务均衡、覆盖全民健康保健服务的必经之路,而全科医生的签约式服务正是其重要组成内容.自201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以来,国内多
目的:探讨基于微信平台设计的以口腔临床病例分析为主题的互动式移动课堂的应用价值及其教学效果的初步评价.方法:本文选取2015-2016年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18名同学,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采用传统的小组讨论模式,另一组采用建立微信群的在线讨论模式,分别进行10次病例讨论,通过比较两组考生的出科考核成绩,探讨两种不同讨论模式之间的效果.结果:在线讨论组的出科考核成绩高于传统
临床病理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是临床、检验、影像、病理等多方面的综合培训.重点和难点是病理形态的观察分析,以及病理变化与病理理论知识的相结合.培训过程中利用教学切片的引领,逐步提高受训人员的理论水平、诊断水平、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热爱病理专业.
全科医学是"以人为中心"的照顾,服务内容非常广泛,全科医学所探索和揭示的,是社区居民表现出来的早期未分化疾病的症状,梳理这些症状所代表的疾病意义,从而建立起初步诊断,指导患者的疾病和健康管理.在全科住院规范化培训的过程中,如何注重全科医学的专业特色,培养能完全胜任基本医疗需求的全科医生是我们当前医学培训的重要任务.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1999年提出医学教育培训中的六项核心能力,包括病人诊治
目的:康复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目前仍处于探索与不断完善的阶段,由于康复医学起步较晚、康复理念相对落后、目前社会对康复需求较大等因素,使得康复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本文通过分析康复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特点,从基地管理与建设、医师的康复理念、康复医学的教学方法及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思考与探讨.
为强化专业基地及科室管理,发挥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中的主导作用,我院将科室住培考核指标作为科室住培综合目标考核的内容,纳入医院综合目标统一考核,各专业基地及科室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过程管理更加规范,质量控制更加严格,住院医师及患者满意度不断提高.科室住培综合目标考核增加了对专业基地及科室考核管理的可操作性及执行力度,效果良好.
目的:探讨在放射科住院医中应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评估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的可行性.方法:以2014~2016年参加北京市放射科住院医师一阶段多站式OSCE技能考核的315名住院医师及71名参加评分的考官作为研究对象.该多站式OSCE技能考核中,设置1个站点考核住院医师的医患沟通能力,考核形式为选用标准化患者进行情景模拟或观看录制的视频,2名考官独立地依照表格化评分细则对考生沟通能力进行
分析了在构建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过程中,培养单位存在认识不明确、招生专业未严格限制、课程体系建设不适应医教协同要求、缺乏完善的临床考核体系、临床科研的特色不突出、淘汰机制不重视等问题.据此提出以下建议:加强对培养模式改革定位的认识;严控招生条件,确保生源质量;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改革课程教学方式;健全考核体系,加强实践过程管理;强化临床科研训练,保证培养特色;重视淘汰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