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弓形虫病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来源 :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第七届暨2008年学术研讨会理事会第二次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sqtld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弓形虫病是由龚地弓形虫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疾病,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人的先天性弓形虫病在胎儿或婴幼儿可出现发育畸形、智力障碍、脑炎、脑膜炎甚至死亡等临床症状。在免疫抑制及免疫缺陷人群,如器官移植、恶性肿瘤及艾滋病患者中,弓形虫病是常见的致死病因之一。
其他文献
利用随机引物AP-7,建立引物随机多态性扩增(RAPD)体系对71株引起内蒙古和贵州两地区奶牛乳房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研究.结果表明,7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得到清晰的RAPD指纹图谱,扩增产物在2-9条带之间,产物大小在240-4500 bp之问.菌株共分为6个基因型,其中I型17株(23.9%),Ⅱ型3株(4.2%)、Ⅲ型33株(46.5%)Ⅳ型15株(21.1%),V型2株(2
目的:探索血清中皮质醇浓度变化与奶牛酮病的关系,开展相关奶牛酮病的调控研究.方法:分别对22头妊娠期奶牛进行临床检测,根据其临床检测水平分为亚临床症状奶牛(A组)、患病奶牛(B组)和健康奶牛(C组).试验中,采集分娩前第3天(-3 d)、分娩时(0 d)、分娩后第3天(3d)、笫7天(7 d)血液,分离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的β-羟丁酸(血酮)、皮质醇(COR),促肾上腺
@@2009年4月13日,我苏木格丁嘎查牧民道某某来给我站来电话称报称其羊急性死亡,请速派人去救治。笔者随其来到70公里外的家中,进行了诊断,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本研究选取牛分枝杆菌pncA基因、结核分枝杆菌mpt40特异序列,作为基因芯片检测的靶片段,设计和筛选特异引物及探针.将标记的探针点至醛基化基片,制备基因芯片.采用引物不对称比例PCR技术扩增目的片段,然后将单链扩增产物与芯片杂交,杂交信号经扫描仪扫描后进行数据判读,并对采自不同牛场的5 36份临床样本进行检测. 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基因芯片方法能够同时对牛分支杆菌及结核分枝杆菌进行检测,其检测
将布氏杆菌分不同剂量皮下注射接种于健康的牛,于接种后45d剖杀,采集相关的器官组织制备组织切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查细菌在牛体内的分布.结果显示:肝脏、脾脏、肾脏、淋巴结出现强阳性信号;在高剂量注射的牛体内,肺脏,颌下淋巴结出现阳性细胞;心和健康牛组织呈阴性反应.阳性信号主要位于感染细胞的胞质中,偶尔出现在细胞核内.
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PCV)足迄今发现的最小的动物病毒,对养猪业造成的损失日趋严重。近年来,尽管国内外学者在猪圆环病毒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小成就,但到目前为止,仍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来控制猪圆环病毒对养猪业的危害。本文对猪圆环病毒的致病机理进行综述,以便能进一步了解猪圆环病毒感染的正确诊断技术,为有效防治猪圆环病毒感染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本文根据猪瘟病毒(CSFV)端非编码区保守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建立了用RT-PCR检测CSFV的方法。应用异硫氰酸胍-酚-仿一步抽提法提取病料细胞总RNA,经RT-PCR扩增,得到与设计片段大小相同的产物(581bp),而对猪圆环2型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的核酸的扩增则为阴性。以上结果表明该RT-PCR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简便、快速,可用于猪瘟的早期确诊和病毒鉴定。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毒在法氏囊的B淋巴细胞中迅速繁殖,损伤法氏囊的B淋巴细胞,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给养鸡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是知道IBDV中VP2和VP3是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是组成病毒核衣壳的主要成分,可能参与病毒的结合与感染,不过至今还没有学者对其发病机制和感染机制做出具体的研究报道,这仍然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
目的:提取沙门氏菌鞭毛蛋白并鉴定其抗原性。方法:选用鸭沙门氏菌经半固体培养基诱导鞭毛,经肉汤培养后,用酸裂解、经差速离心、硫酸铵沉淀,分离出粗制鞭毛蛋白。将粗制的鞭毛蛋白用SDS-PAGE和磷钨酸负染投射电镜观察,并包板做ELISA检测其抗原性。结果:SDS-PAGE显示提取的鞭毛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8.0 KD,且纯度较高,抗原性较好,每1000 ml培养液可获得32.8mg鞭毛蛋白。结论:酸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呼吸症状的一种重要病原。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该病毒几乎己传播世界上所有养猪的固家,给世界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各国学者对其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在PRRSV基因组所编码的蛋白的结构与功能、PRRSV的基因变异以及PRRSV与其它病原体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