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移植在肝脾相关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届全国外科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w6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及其导致的脾大、脾功能亢进等难治性、终末期肝病的治疗是全球医疗棘手问题.虽然近年来包括人工肝、肝细胞移植、断流和分流术在内的多种治疗手段在肝功能衰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取得一定进展,但上述治疗方式仍不能解决引起肝功能衰竭、门静脉高压、脾大和脾功能亢进的根本原因,即肝硬化问题.肝移植目前仍为包括肝硬化在内的多种难治性肝病的唯一根治疗法.但供肝缺乏及免疫排斥等问题限制了肝移植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和应用.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应用紫杉醇化疗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恶性肿瘤患者应用紫杉醇联合化疗的临床资料,观察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总结紫杉醇临床应用特点.结果 骨髓抑制100%,胃肠道反应81.0%,肌肉关节疼痛67.2%,100%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脱发;62.9%患者发生周围神经毒性;7.8%患者发生轻度肾功损害;无1例发生过敏反应.
会议
目的 研究传统直肠癌根治术与吻合器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优劣.方法 对49例直肠癌根治术分别设为对照组(传统根治术)和实验组(应用吻合器根治手术),统计两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两组发生率经X2检验p<0.05.结论 应用吻合器根治术明显优于传统直肠癌根治术.
会议
1881年Wien大学Theodor Billroth胃癌手术成功,为胃癌的外科手术治疗开创了先河.时至今日,外科手术治疗胃癌是胃癌综合治疗中极为重要的手段和最为有效的方法.胃癌外科手术的进步是以胃周淋巴流向的解剖学研究、胃癌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百余年来,诸多学者致力于淋巴流、淋巴结分类、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从而奠定了胃癌根治手术的理论基础.
会议
良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是外科常见的多发性疾病,讲座通过"胃十二指肠解剖基础及溃疡的发病机理"、"消化性溃疡病的手术方法"、"消化性溃疡病的规范化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常见并发症及应对措施"四个方面,对良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外科治疗的观念演变进行讨论,并结合个人的诊治经验和最新的研究进展对外科治疗的发展情况进行展望和预测.
会议
研究发现: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经过新辅助放化疗后部分患者不但可以获得降级降期,提高保肛率;还可能达到完全缓解.但对如何准确判定新辅助放化疗后的疗效和处理策略仍充满了争议与困惑.1.新辅助放化疗后的临床-病理降期新辅助放化疗的目的是临床-病理降期.降期的概念包括完全缓解、部分降期和未降期3种临床状态.1.1肿瘤完全缓解分为临床完全缓解(clinical complete response,cCR)与病理
会议
胰腺癌恶性度高,五年生存率极低,近十年来其发病率持续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尽管影像技术和治疗手段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其早期较隐匿、易侵犯血管等特点致使大多数病人就诊时已失去手术时机,因此早期发现并精确地分期、分级对胰腺癌的治疗及预后评价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功能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无创影像学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及实践中,许多研究者发现磁共振功能成像的合理应用,能明显提高胰腺癌的检出率,有助于
会议
胰腺肿块是慢性肿块型胰腺炎及胰腺肿瘤,包括胰腺导管腺癌的共同表现.如何鉴别慢性肿块型胰腺炎和胰腺癌是临床常常遇到的难题.结合影像学的表现,并在影像学的引导下经皮进行穿刺活检或进行细针吸取细胞学或经超声内镜进行细针吸取细胞进行诊断是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也是NCCN要求的、针对性治疗获取病理证据的重要手段.
会议
实际上,急性胰腺炎是一种有其自身发展轨迹的自限性疾病.疾病发生后,其发展和终止依据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很大的差异,轻型者疾病过程较短、相对平和.重症者疾病过程较长、凶险,胰腺水肿、坏死通常持续7天左右,这种严重的胰腺坏死通常还累及胰周和腹膜后广泛的区域,并导致循环不稳定和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可能造成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和功能衰竭.并且由于腹膜后和全身严重的炎症反应、肠麻痹和全身和肠道免疫功能的变化
会议
患者,女,37岁,2012-10-30因诊断"重症急性胰腺炎"入当地医院治疗.既往无胆道结石病史,有高甘油三酯血症.2012-11-01因呼吸困难入ICU,行液体复苏、营养支持、重要脏器保护、血液滤过(CRT).2012-11-21气管切开,呼吸机支持.2012-11-24症状好转后转入普通病房,并逐渐可以进流食、半流食.2013-01-18腹痛、腹胀加剧,转入我院.
会议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指利用各种电刀对大于2cm的胃肠道病变进行黏膜下剥离的内镜微创切除新技术.这一技术可以实现较大(理论上可以无限大)病变的整块、完整切除,并提供准确的病理诊断分期.ESD技术上世纪90年代末期兴起于日本,并逐步在亚洲、欧美等国逐步推广和开展.目前在日本,ESD已成为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并已列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