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丙烯海松酸的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

来源 :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shengqi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过渡金属离子和有机桥配体构筑的金属有机框架配合物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1-4].本工作以丙烯海松酸(H2L)为配体,通过溶剂热法,成功地制备了一个新的金属有机框架(MOFs)配合物[Cd2L2(DMF)(H2O)0.5]·0.5H2O.单晶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中含有三种不同晶体学的Cd(Ⅱ),配位数分别为5、6、7.
其他文献
石墨烯自从2004年问世以来[1],就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和广泛的关注。当石墨的层数少于10时,就会表现出三维石墨不同的电子结构,因此将10层以下的石墨材料统称为石墨烯材料[2]。石墨烯按形貌分类,可分为石墨烯纳米片、纳米线、纳米带和膜等。按取向分类,可分为水平和自由站立石墨烯。一般制得的石墨烯都带有褶皱。采用电弧放电法制备石墨烯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分为直流和交流放电两种。原料为石墨或氧化石墨;放
钒氧化合物是研究固体材料中电子关联效应的原型材料体系,同时也是一个研究电子关联效应如何影响材料电子结构的理想平台,这将为钒氧化合物在能源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科学基础。在本报告中将会阐述本课题组最近通过调控钒氧化合物的关联效应实现电导率和金属绝缘体转变行为的可控,并基于此设计和构建能源相关原型器件。内容涉及钒氧化合物金属绝缘体材料的相变机制探讨,系列新的化学合成方法,设计的系列新物相钒氧化合物体系以及
超分子配合物因为其新颖的结构和在吸附、分离、催化、发光和磁性等方面潜在的应用前景,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金属离子的选择和配体的设计被认为是超分子配合物构筑中最关键的因素[1-2].本文在间苯二甲酸(H2BDC)配体的5位引入不同的取代基(-OH,NO2),考察不同的取代基对超分子配合物结构的影响.通过水热方法合成了两个配合物[Mn(5-OH-BDC)(2,2?-bpy)]n·nH2O(1)和[Mn
作为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的重要补充,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确定晶体结构已经在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对于难以获得单晶样品的研究领域.我们在莫来石化合物Bi2MnxAl4-xO9+δ的热分解过程中发现了中间亚稳相Bi2MnxAl7-xO14 (x ~1),但是通过实验手段无法获得其单相粉末样品.因此我们通过对于含有多个组分的粉末样品进行粉末X-射线衍射成功的确定了Bi2MnxAl7-xO14 (
硝酸铋化合物既可以作为制备氧化铋的前驱体,也可用在药物中,因此很早就受到关注.自17世纪起,在Bi2O3-N2O5-H2O体系中已经发现了至少15种含水或无水的硝酸铋化合物[1].由于多数产物难以得到纯相,结晶水、羟基的确定也有一定难度,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已完全确定.例如Bi2O2[(NO3)(OH)]的组成最初被认为是[Bi6O6(OH)3](NO3)3?1.5H2O[2].该化
电子双稳态材料在分子开关、记忆存储和显示期间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因此受到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其中自旋交叉化合物是非常重要的双稳态材料,但是其结构与转变性质之间的关联性还不是非常清楚,这主要是因为微小的结构改变有时能引起极其剧烈的性质变化。对自旋交叉化合物来说,结构多样性如同质多晶现象、溶剂和客体分子的存在都能引起结构的微小变化[1,2]。如我们最近发现一个自旋交叉化合物具有四种不同的晶型,仅仅
功能配位聚合物是当前化学与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金属多氮唑框架是基于咪唑、吡唑、三氮唑等脱质子氮杂五元环类配体的一类特殊配位聚合物[1]。多氮唑阴离子配体结合了羧基配体的负电荷和吡啶类配体配位行为简单的特点[2],还具有对过渡金属离子较强的配位能力。
自从Jelly和Scheibe首次发现花菁染料在水溶液中能产生相对于单体紫外吸收发生红移且窄而强的聚集体(即J-聚集体)以来,人们对染料在各种条件下的聚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苝酰亚胺、酞菁和卟啉染料[1],然而,基于硼-二吡咯亚甲基(BODIPY)染料的J-聚集还没见报道。
Co3O4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是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的主要原料,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超级电容器、陶瓷、催化剂、传感器、磁性材料等领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报道其形貌的文章也相当多:八面体、空心球、纳米棒、纳米管、纳米片、纳米纤维等。
水滑石类层状化合物(LDHs)化学组成通式为[MⅡ1-xMⅡIx(OH)2]x+(An-)x/n·yH2O,其中MⅡ和MⅡI分别代表位于层板上二价和三价金属阳离子,An-为层间阴离子,x为MⅡ/MⅡI摩尔比,y为层间水分子数.LDHs的性能与其局部结构密切相关,如层板阳离子的分布、层间阴离子与层板阳离子的相互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