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系统的贡献及模式可预报性研究

来源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wd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2008 年6 月12 日广西特大暴雨个例,利用华南野外试验获得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采用Barnes 滤波方法,分离了其中的中尺度系统。对比雷达观测资料和模式模拟结果,发现在不同的降水阶段,造成暴雨的中尺度系统类型不同。暖湿气流中的中尺度扰动造成了对流降水,冷暖空气交汇带上的中尺度扰动增强了层积混合降水。通过滤波前后包含不同尺度信息的初值进行模式积分,发现基流稳定的暖湿气流中的弱扰动,不能通过模式积分过程产生,基流变化较大的冷暖空气交汇带上的中尺度扰动,可以通过模式积分产生,模式对不同类型的中尺度系统具有不同的可预报性。
其他文献
廊坊市乡镇精细化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将地面气象观测站定时观测资料和区域自动气象站加密观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不同季节县(市)地面气象观测站与各乡镇气象要素(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等)的气候分布规律,研究了局地地形、植被条件、地质条件等对各乡镇天气要素分布的影响,应用相似法制作乡镇站点天气预报,一天3次自动更新廊坊74个乡镇未来0~72h天气状况、最高、最低气温和风向风速等乡镇精细化短期基本气象要素预报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形势下,国内外很多学者开始对极端温度进行研究。进入21 世纪以来,京、津、冀地区夏季高温及闷热天气呈增多趋势,极端高温屡创新高。高影响天气带给城市的危害较之乡镇更严重。对极端高温的分析和研究是对其做出准确预报的前提。采用排序、对比、Mann-Kendall 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城市高温的气候特征及城市化效应。结果发现京、津、冀地区城市高温即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
Micaps3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重要气象预报业务应用系统,Micaps3以其定义的结构简单、数据清晰、使用方便的通用数据格式,在全国气象部门业务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该系统所带的数据产品已成为我国气象业务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来源,利用其系统平台功能, 开展数值预报产品释用,对促进精细化要素预报及其相关预报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介绍了湖南省温度降水定量预报产品制作发布与显示业务应用系统的设计
城市气候就是在区域气候的背景上,经过城市化后,在城市的特殊下垫面和城市人类活动影响下而形成的一种局地气候。从包含多种时空尺度的实际观测资料中提取出局地尺度的城市化气候效应,是城市气候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探寻城市气候形成原因和物理机制的基础。京津冀城市带、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带是我国人口最为密集、城市化水平最高、城市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研究这三大城市群的气候效应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
山东是缺水大省,暴雨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暴雨量约占各地部降水量的20~30%[1]。但雨量过分集中,则往往造成水库垮坝、河堤决口,农作物被淹等严重灾害。本世纪以来,极端暴雨天气过程频发,给山东省造成极大灾害。极端强降水与一般的暴雨有所不同,降水量更大,灾害更严重,因此,对于近十年的极端强降水过程进行研究很有必要。根据山东省1970-2000 年逐日降水资料,利用百分位法确定各站极端强降水阈值。
本文以渤海海冰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MODIS 1B 数据,绘制渤海的真彩图,在此基础上采用人机交互方式绘制海冰的外缘线,并计算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沿基准方向的海冰离岸距离,构建了自2001 年至2011 年11 年冬季的三个海湾海冰外缘线离岸距离的侯平均时间序列。通过对侯平均序列各种特征的统计和分析,获取了三个海湾的海冰变化特征。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在研究时段渤海海冰冰情较重的年份是2001 年
本文选取1951~2008 年山东122 个站的日最高气温观测资料做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山东≥35℃、≥ 37℃的炎热日集中出现在5 月下旬~8 月上旬,酷热日主要集中在6 月和7 月上、中旬;高温日主要出现在鲁西和鲁中,尤其≥40℃的酷热日沿海地区极少出现;山东的炎热日和酷热日的年际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群发性;山东的高温天气分为干热型和湿热型两类。出现干热型高温时,500hPa 图上亚洲一般为两
利用NCEP 每6h 一次的1°×1°格点资料和中尺度模式WRF(V3.2),选用3 种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对对2010 年舟曲“8.8”特大泥石流暴雨天气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运用模式输出资料分析了不同参数化方案对降水特征、物理量特征和云微物理特征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舟曲暴雨数值模拟的准确率对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的选择比较敏感,WRF 模式中不同的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的选择对强降水中心落区模拟的影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WRF3.2 对2010 年11 月17 日出现在华东的一次辐射雾生消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雾是一次典型的辐射雾,稳定的环流形势、近地面层充足的水汽和辐射降温是造成此次大雾的根本原因。 WRF 模式对此次雾具有很好的模拟能力,模拟雾生消的时间、强度和范围都与实况比较接近,特别是雾中心的模拟,与实况吻合较好;积云参数化对雾的模拟比较敏感,采用浅对流Kain-Fr
本文主要使用NCEP 资料分析2010 年10 月上旬海南暴雨的大尺度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的特征,试图找出产生强降水的原因;并利用热带降水测量卫星(TRMM)分析降水的中小尺度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海南岛持续的降水过程与大尺度环流异常—与其南部的热带辐合带活动联系在一起,第一阶段海南受辐合带中中心位于南海中部的热带低气压外围云系及南北半球副高向赤道一侧的偏东气流的共同的影响;第二阶段,辐合带中的热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