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地区“01.10”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来源 :2002年全国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li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10月12~14日哈密地区出现了一次降水量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天气过程,本文就这次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势、要站要素、数值预报、物理量场及云图各方面分析其降水成因,总结此类天气的预报着眼点.
其他文献
2001年夏季,重庆出现了一次全市性的异常高温天气,由于充分运用了V-3θ图,对此次天气过程作出了准确的预报.本文通过对此天气过程的分析,说明了利用V-3θ图中东风情况下的逆滚流气温异常偏高的原理,来预测高温天气是切实可行的.
通过一次典型强寒潮天气过程的动力诊断分析,提出了有价值的寒潮预报着眼点.并应用T106数值预报产品对预报因子作了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T106数值预报产品的PP预报方程.在1999年11月24、25日的试报中,10℃降温的预报评分达到0.70.业务应用中预报效果很好.
①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以下简称ECMWF)预报时效仅7天,不能满足中期预报的需要.②在大型环流转变或调整的过程中,难以从ECMWF的空间形势场中直观地看出其先兆,以致中期预报员不能及早预报出重大转折性天气过程的二个缺点.利用环流调整先兆容易在时间尺度演变中得到反映的特征和除环流调整初期阶段外,因大尺度天气基本满足位涡守恒或准守恒的机理所决定的空间尺度的演变基本可用时间尺度的演变来替换的特性,研制
通过对北京2001年8月23日的冰雹天气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研究局地地形效应对风场的作用.认为在短时预报中要考虑地形对中尺度系统的影响.
利用OLR资料,对近10多年(1990~2000)的南海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与OLR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南海热带低压能否发展加强成热带风暴与南海区及其附近OLR值的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本文利用1970~1990年7~8月共1302d样本资料对江西省夏季高温的500hPa副高形势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较大样本的分析,揭示江西省夏季高温与副高之间的一些统计关系,寻求预报着眼点.
在用"聚类分析"、"加权压能场和湿斜压"以及"灰色预测"等方法制作山西省汛期暴雨落点落区预报时,同时用"湿辐合"方法进行计算,并采用"湿辐合"与"聚类分析"暴雨落点落区叠合集成,"湿辐合"与"加权压能场湿斜压"暴雨落点落区叠合集成,以及"湿辐合"与"灰色预测"等方法叠合集成,客观地确定出预报量可能出现的落点或落区,经过历史资料回代运算和2001年实时运行表明,此方法预报效果良好.
利用2000年11月~2001年1月常规高空、地面资料、T106物理量场资料、GMS-5卫星云图资料,对阿勒泰短期大-暴雪落区的预报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把三方面资料结合起来,帮阿勒泰冬季短期大-暴雨落区预报效果较好,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对2001年4月7日强沙尘暴天气现象的出现,从天气形势演变、形成机制、本站气象要素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沙尘暴天气是在有利的高空大尺度环流影响下,地面蒙古气旋快速发展,造成蒙古地区、内蒙古中东部地面和高空出现强烈西南大风天气,把沙漠地带地面沙尘吹到空中,随高空风向东北漂移所造成的.
通过对预报技术方法分析、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等几个方面的初步研究,根据国家气象中心的T106、HLAFS数值预报模式产品,结合实时气象资料及本地气象信息,利用经验完全预报(EPP)方法建立了陕西省分县要素预报系统.对在新的预报业务体制下如何开展短期天气预报工作,建立现代预报业务系统做了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