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边缘及中国东部山地第四纪冰川演化

来源 :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东北地区)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hz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经历了几代人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基本明确了冰期的历史、分布、特点以及成因机制。以中国西部现代冰川作用区为研究对象,并与中国东部进行对比,阐述了中国第四纪冰川作用历史明显晚于两极和高纬地区;发现中国的冰川扩展规模与极地和高纬地区也不一致,尤其是在末次冰期,存在大量MIS3b的证据;青藏高原东缘(4000-4500 m)以及中国东部海拔3000m以上的山地只存在末次冰期的冰川作用遗迹。通过大量事实诠释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生是构造和气候相耦合的作用机理。中国东部低海拔山地(低于3000 m)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作用的争论由来已久,在学术界一直没有停息,赞成者与反对者均在寻求新的证据(包括直接和间接证据),试图寻求新的突破点。目前中国东部沿海山地的最新研究进展是凸显寒潮入侵型的冰川作用的期次、分布范围与冰川作用的宏观地貌与微观沉积物特点,并与西部自然梯度型冰川作用相对比,呈现出第四纪冰川作用类型的多样性,突破了以往研究所得出的中国东部海拔低于3000m的山地不存在第四纪冰川作用的结论。本文即结合近年来考察研究成果,对青藏高原边缘和中国东部典型山地的第四纪冰川作用机理、发生期次、规模演化、地貌特点以及平衡线高度变化等方面展开讨论。主要结论是①中国东部低海拔山地(低于3000 m)的地貌成因,也可以用其它环境作用来解释,对于提出的对于冰川具有指相标志的侵蚀与堆积地貌,用风化作用解释更合理;②青藏高原边缘山地(4000-4500 m)以及东亚沿海的日本、台湾等山地,目前均只发现末次冰期的冰川遗迹,可能的原因是山地只有在末次冰期时才抬升到平衡线高度以上,或者气温骤然下降。位于期间的中国东部低海拔山地存在老冰川(倒数第二次冰期以前)遗迹值得商榷;③无论是青藏高原边缘,还是中国东部山地,第四纪冰川是在构造和气候相耦合的基础上发生的推断,还缺少大量可信的年代数据支撑。
其他文献
沈阳已经处于工业化后期,城市化进入高级发展阶段,但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促进城市化与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对于沈阳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沈阳城市化水平较高,但增长较慢,低于同期全国城市化增长速度;第二产业比重较高,而服务业与其他大城市相比,比重较低,增长速度较慢;对沈阳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城市化促进服务业发展,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而服务业发展对城市化贡献不够;对城市化
河流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也是重要的生态廊道之一,图们江流域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对维护跨国界流域的水环境的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河流水文、河流形态、河岸带状况、水体理化参数以及河流生物5个层面选取22个指标构建了江流域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平价对其进行了健康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虽然该地区处于"健康"级别,但也有28%的比例处于"亚健康"状态.RHI
中国第四纪冰川作用极大地推动了高亚洲乃至全球冰川形成机制的探讨。青藏高原以及喜马拉雅山地冰川作用的时限和规模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为西风带与西南季风带对晚第四纪冰川作用差异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对于中亚西风环流与东亚季风环流影响下的冰川演化差异性关系不甚明确,两大气候系统控制下的山地第四纪冰川的冰进时序、冰期历史和冰川规模显示出不同特点,其差异性主要体现在:西部山地的冰期启动时间早,冰川
森林健康评价己成为森林经营管理的热点,但是由于对森林健康的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差异以及对森林经营管理的目的不同,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也各不相同。目前国内森林健康评价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建立一个统一、有效、科学的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根据建立了组织结构、环境因子、有害因子发生程度、社会经济等4个方面建立了17个指标,组织结构包括林龄结构、防护林、用材林、未成林造林地、森林覆盖率、郁闭度等7个指标,环境
在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的潮流中,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必会造成该区域水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尽管在国家、吉林省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已建成了一批工业污水处理厂等治理设施,但处理过后的二级出水及农业、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仍会引起富营养化等水质问题。该区域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地带,是东北亚地区的几何中心,在国际上也具有重要的地理区位影响,如何利用生态治理技术有效深层的解决
横断山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貌形态显示一系列南北向平行岭谷交错分布,著名的三江并流(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在此发育,地理位置上东西连接青藏高原和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南北横跨中低纬度,是研究冰川发育的气候与构造耦合的天然场所。其独特的地势条件结合海洋性的气候,孕育了横断山脉的第四纪冰川。最新研究成果显示:①宇宙核素(TCN/CRN)、光释光(OSL)、电子自旋共振(ESR)等测年结果显示,横断山脉冰
根据辽宁省21个气象站点1958-2008年逐日降水观测数据,采用Z指数方法和区域旱涝等级评定,并运用Morlet小波分析和Kriging空间插值法对辽宁省近51年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方面来看,1958-2008年间的降水变化呈波动式下降趋势,减小趋势为1.96mm/a,年际变幅比较大,且呈周期性变化,主周期约为9年,次周期约为24
农田的弃耕与恢复利用会对以农田为栖息地的生物产生影响。本人于2009年-2010年期间,在日本石川县金泽郊外的小梯田(1984年开始弃耕,2002年开始逐渐恢复)进行了伴随梯田恢复的蜘蛛相的变化研究。用吸虫管法和VACUUM法,每月两次的频率采集了稻株上的昆虫。结果,2年间共采集了16科58种12,,229个体蜘蛛,优势科是Tetragnathidae,优势种是Tetragnatha maxill
长白山苔原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系着地上和地下生态系统.为探讨长白山苔原带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多样性特征,于2009年5月、7月和9月对苔原带土壤动物的进行了研究.旨为长白山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分别在长白山上部苔原亚带和下部苔原亚带进行取样.研究表明,长白山苔原带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甲螨亚目、节跳虫科和球角跳虫
本文利用凋落物袋法对长白山上部针叶林和下部针叶林带优势物种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凋落物的分解和养分动态进行研究.上部针叶林网袋共捕获土壤动物905只,21个类群;下部针叶林网袋捕获1 227只,19个类群.研究表明,两种生境中凋落物在1mm网袋中的分解残留率达到了47%~54%,在0.01mm网袋中分解残留率在59%~64%.1mm网袋中的凋落物在下部针叶林比在上部针叶林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