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移动学习专注力的现状调查

来源 :The 20th Global Chines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in Education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yixu135430781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探究大学生移动学习的专注力的现状,以此能为今后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提出建议,能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移动学习.本文对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学院的40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主要研究发现包括:大学生学习时长为5-10分钟以内,他们的专注力达到最好的水平;移动学习的频率每周达到14次以上的时候且每次进行5-10分钟的移动学习,专注力明显高于其他时候;在进行移动学习时,大学生学习视频型的资源比图文型资源需要更加集中注意力,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其他文献
猪背最长肌(LD)是肉品学研究肌肉嫩度、肉色和风味等品质的模式组织.本文以此为对象,从维生素D受体基因(VDR-DNA)、受体蛋白(VDR-蛋白);VDR-Fok1位点多态性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它们介导骨骼肌发育的作用机制,为预防老年少肌症提供试验依据.结果表明,1)骨骼肌细胞VDRDNA和VDR-蛋白的表达量影响明显骨骼肌的发育,二者相辅相成;其中VDR-蛋白表达量与LD剪切力(SF,肌力)呈高
本研究旨在设计一套行动无标记扩增实境互动游戏系统,让使用者操作此系统,并探讨针对整体型认知风格与序列型认知风格之学生对於行动无标记式扩增实境游戏系统的「使用性」、「满意度」、「互动性」与「在操作系统上的行为」有何不同.经由使用者互动满意度量表(QUIS)、系统使用性量表(SUS)、行为编码与观察来进行分析.实验结果发现,整体型认知风格之受测者与序列型认知风格之受测者对於本研究所研发之行动无标记式扩
Many students suffer of online reading difficulties because of their low abilities of text comprehension.Several educators tried to set strategies to support learners during their online reading.In cu
过去智慧型家教系统的研究者藉由设计「学生模型」,让电脑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随着网路技术的发展,电脑辅助合作学习对於「学生模型」的需求也逐渐转变,「学生模型」除了让电脑掌握学生的状态,同时还需要开放给学生自己,甚至是学生的同侪们.因此,本研究基於「个人学生模型」与「小组学生模型」,设计了对应的学生模型关系牵引方式,并设计一线上阅读讨论系统—聊书平台.
The paper explores how mobile technology can be appropriated as a tool to mediate mobile learning(m-learning)in the “right space” where meaningful learning occurs.The authors propose examining m-learn
本研究针对企业在对自家品牌的产品销售流程中进行分析,并将其数位化於一P(Product)&C(Consumer)构成的PC平面上.藉由PC平面上分析,可对教育训练的内容进行分类.为加速新进员工的教育训练,本研究设计一款学习App,称之为品牌导师(Brand Angel),使用行动载具进行学习,并搭配着实际的情境以辅助对多种情况的反应能力.藉由此App协助企业的员工进行教育训练,并参考网路探究的训练
本研究主要探讨台湾国小高年级学生与不同背景变项在行动学习准备度量表的现况.研究对象以台湾国小办理行动学习学校之823位高年级学生为主,采用问卷调查法的方式,蒐集在行动学习准备度量表的表现.综合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本研究归纳出以下结论:一、量表中各向度之平均数皆大於理论平均值.二、量表之标准差尚为集中,惟沟通能力向度之离线情形较大.三、不同性别的国小高年级学童,在量表的表现并无差异性.四、国小六年级
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统称学习方法)是影响学习者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已有研究多以高等院校学生为被试,对传统课堂环境为依托,探究这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但随着数字化学习时代的到来,K-12基础教育的学生、新技术进入儿童课堂后与学习方法效果的影响关系却仍鲜有研究.本研究选取1∶1数字化课堂环境的被试567名,以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为潜在变量,分析学习统计信息间影响关系,对家庭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可穿戴设备技术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当中.作为新型教育工具,可穿戴技术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和更有效地获取信息方面蕴藏着无限潜力,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本文分析了可穿戴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出了可穿戴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所面临的不可替代性、数据孤岛和社会伦理问题等三大非技术层面的挑战.文章认为可穿戴技术只有充分发挥其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的
互联网+教育时代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各高校的热点话题,自带设备(BYOD)成为实现教育和互联网深度融合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重要途径.本文在“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对BYOD进入高校课堂的价值与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对BYOD运用于高校课堂的作用进行了实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