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穴位电刺激改善脑卒中后踝背屈障碍患者步行能力的疗效观察

来源 :2017世界针灸学术大会暨2017中国针灸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rse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踝关节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后遗症,有限的踝关节背屈会导致步行耗能的增大、步行持久度的下降和跌倒风险的增加.本研究评价不同低频穴位电刺激方法对脑卒中后踝背屈障碍患者步行能力的康复效果,并探讨踝背屈功能与步行能力间的关系,优化治疗方案.研究方法:将符合卒中后踝背屈障碍诊断标准与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与治疗组(n=30).对照组用常规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刺激患侧足三里(ST36)、阳陵泉(GB34),波形为断续波(断续比1:1),频率50Hz,每次20分钟,每日1次,治疗6天,休息1天,共治疗4周;治疗组用屈伸肌交替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刺激患侧足三里(ST36)、阳陵泉(GB34)、飞扬(BL58)、昆仑(BL60),电刺激参数、治疗时间及疗程均与对照组相同.分别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用RM Gait步态分析系统、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下肢Fulg-Meyer评分对康复效果进行评价.样本量估算利用PASS 11软件进行(α=0.05,1-β=80%,单侧检验),试验所获数据经由SPSS 23统计软件分析处理.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步速、步频、患侧步长的疗前、疗后差值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患侧单支撑相占步态周期百分比、双支撑相占步态周期百分比的疗前、疗后差值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患侧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的疗前、疗后差值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下肢Fulg-Meyer评分的差值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相关性分析提示患侧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的差值与步速、步频、患侧步长、患侧单支撑相占步态周期百分比、双支撑相占步态周期百分比的差值相关(P<0.01).研究结论:低频穴位电刺激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踝背屈功能,尤其对患者步行能力的提升疗效显著;屈伸肌交替低频穴位电刺激改善脑卒中患者踝关节功能的疗效优于常规低频穴位电刺激;踝背屈功能是影响步行能力的重要因素.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观察运动疲劳后大鼠纹状体背外侧部(DLS)突触超微结构变化及D2DR桔抗剂干预对大鼠自主活动能力的影响,探讨黑质-纹状体通路在运动疲劳中枢调控中的作用。研究方法:选用雄性Wistar 大鼠建立疲劳模型,分为对照组(NCG),安静组(SCG),一次性力竭运动组(1FG),三天重复力竭组(3FG),7 天力竭运动即刻组(7FG),7 天力竭运动24 小时恢复组(24RG),7 天力竭运动48
研究目的:炎性衰老是在自然衰老中机体促炎症反应状态慢性升高的现象。适量的运动训练是目前抗心肌衰老的有效方式,本研究以有氧耐力运动干预小鼠衰老心肌为模型,以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线粒体自噬调控为研究内容,证实有氧耐力运动可通过上调线粒体自噬,减少线粒体来源ROS 的释放,下调NLRP3 炎症小体介导的心肌炎症反应,为寻找防治心肌衰老的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目的: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是运动中普遍的生理性反应。由于DOMS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DOMS 的个体差异大,机体也具有适应能力,因此只依靠单一的运动形式很难模拟出DOMS,本研究拟通过人体跑台运动与台阶练习相结合的运动方案诱发DOMS,评价DOMS 运动方案的效果。
研究目的:探讨递增负荷跑步运动者训练状态(自我调节、体能恢复、心理耗竭、心理疲劳、情绪应激、感觉良好、疲劳、自我效能共)与血清NE 的相关性,以主观心理指标与客观生化指标相结合,试图将运动者主观训练状态以客观指标进行反映,通过神经递质变化进行量化运动者训练状态与机能状态,进而为科学诊断运动者训练状态、身体机能提供依据。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昆仑”穴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L4-6中P2X4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是否可以抑制脊髓中P2X4受体的表达,从而达到镇痛效果.方法:将40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模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各10只,建立腰5脊神经结扎术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L)模型.治疗组于术后7天开始连续7天电针治疗、各组于术前(0天)及
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神经痛大鼠海马区域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及其下游效应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电针镇痛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2只.结扎大鼠坐骨神经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性损伤(CCI)模型.电针双侧“足三里”“阳陵泉”,每日1次,共7d.观察各组大鼠机械痛域(MTW),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点模型大鼠GRP78、caspase-12水平的影响,探讨电针对神经元细胞凋亡通路分子机制的可能影响.方法:12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对照组(I/R组)、电针治疗组(EA组),sham组6只,I/R组和EA组各60只.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对再灌注6、12、24、48、72h等不同时间点进行神经学分级评定,观察再灌注2
为提升学生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力,推进实践教学,优化教学方法,进一步优化本课程教材内容,将学科动态与前沿、学科发展优秀成果知识渗透如课程的教学内容当中,更好的、多样化的培养学生综合技能,同时也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现代化,这是开展《针灸器材原理与应用》等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初衷。
目的:探讨静脉型勃起功能障碍大脑结构改变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进一步通过机器学习分类区分病例组与对照组.方法:收集45例静脉型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和50例对照组.采用基于体素形态学方法、基于白质骨架的空间统计方法和相关性分析.机器学习分类进一步证实其区分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实效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左侧中央后回和中央前回皮质体积减少,但右侧颞中回的皮质体积增加;广泛脑区的轴向扩散系数、横向扩散系数
会议
研究目的:探索使用结扎法在大鼠上建立一种稳定的经脉不通病理模型.研究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先测量任脉低电阻线(简称任脉线),结扎1组在任脉线上结扎1个点;结扎2组在任脉线上结扎2个点;结扎3组在任脉线上结扎3个点,结扎4组在任脉线外结扎1个点.结扎点宽度1cm,结扎点间隔1-2mm.使用组织液压波传播法分别测量各组结扎前后任脉线的组织液压波传播幅度并比较变化. 研究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