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染色体凝集(PCC)技术测量辐射诱导的间期染色体损伤及作为生物剂量计的研究

来源 :2004全国医用辐射防护与安全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h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离辐射诱导的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早已成为辐射损伤可靠和有效的生物剂量计.而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淋巴细胞必须在促分裂剂植物血凝集素(PHA)刺激下,培养2天,在达到分裂中期时才能分析染色体,这种方法受到各种物理,生物因素的影响,如细胞培养条件,辐射后受损细胞修复或死亡等.PCC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常规技术条件的不足,它利用有丝分裂期(M)细胞和间期(I)细胞相融和合,诱导间期细胞的染色质提前浓缩凝集,呈现分粒状的染色体样结构<[1]>.从而使处于G1、S、G2期的细胞在受到射线或化学诱变剂等损伤后不需达到分裂中期就可在相应的各期细胞中直接观察染色体畸变,以避免在培养过程中发生的间期细胞死亡及染色体损伤,修复所导致的畸变率降低,提高染色体畸变的检出率.但是细胞制备费时、技术要求高、PCC产额低、不稳定等限制了它作为生物剂量计的应用.最近,使用一些促细胞分裂剂刺激外周血淋巴细胞取代了过去传统PCC中的细胞融合技术,使PCC方法更为简便快捷.在工业、农业、医学应用中发生的核意外事故能较为精确地快速地估算出受照者的生物剂量.
其他文献
根据联合国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统计,全世界公众所受人工辐射源的照射,绝大部分来源于医疗照射,而在医疗照射中,X线诊断占90%以上.七十年代,国际卫生组织许多机构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和实施"医学影像学领域的全面质量管理"并很快在世界各国掀起了调研高潮.本文对此进行讨论.
放射治疗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胸壁切线野是乳腺癌的主要放疗照射野,我科应用EPID对乳腺癌手术后(改良根治或保乳手术)胸壁切线野进行摆位误差的研究,探讨更精确的治疗方法.
医疗照射主要是指受检者和患者因疾病诊断、治疗目的或者各种健康检查需要而接受的电离辐射照射.一百多年来,电离辐射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与日俱增,目前,它已成为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工具.患者从实施的适当诊断和治疗程序中获得的巨大利益极大地促进了医学辐射照射的广泛实践,同时,也推动了放射设备和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放射诊断、治疗和临床核医学的快速发展,其结果使得医疗照射成为人类所受电离辐射照射的最大人工辐射来源.因此,
我院于2002年2月4日收治一例事故性Co极不均匀照射后所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伴右手局部Ⅲ度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本文现将有关临床资料综合报告.
2004年7月12日唐山市发生工业探伤机放射源硒(100居里)遗失,导致数十名工地工作人员受到不同程度辐射事故,其中4人伤情相对严重.
前列腺癌的治疗包括根治性切除、外放疗、短暂和永久近距离治疗、激素治疗和观察等待.近年来,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前列腺癌有上升的趋势,前列腺癌患者有4.2%接受这一治疗,预计2006年将有1/2前列腺癌患者接受粒了治疗.我国于2001年研制成功放射性I粒子,并进入临床使用,现将20例前列腺癌患者应用情况及近期疗效予以总结.
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在肿瘤放疗中极为常见,多因急性损伤治疗无效或处理不当而继发感染形成溃疡,周围组织广泛纤维化,局部微循环障碍致使损伤经久不愈,乃至导致骨髓炎或癌变.放射性皮肤溃疡、纤维化在临床治疗上被确认为难治之症.我们应用中药提取物郁海香外敷治疗,取得满意效果,并观察到该药对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众所周知,乳腺癌术后辅助放射治疗,肺组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而致放射性肺炎.同样某些乳腺癌常用的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氨甲喋呤,以及紫杉醇等也能造成不同和程度的肺损害,尤其是与放疗同步进行时会加重肺损伤.乳腺癌术后如何合理的制定放化疗计划对预防放射性肺炎发生的比率将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和任何年龄,约占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43%-50%.由于胶质瘤多为侵润性生长,手术切除难以达到彻底切除,故术后放疗是必要的.但常规外照射,由于受正常脑组织耐受性的限制,很难给予高剂量,多在50-60Gy范围.笔者曾采用电子束与光子2:1混和线束病变侧单野照射,剂量也只提高到60-65Gy.现在采用立体定向照射与外照射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脑胶质瘤,剂量提高了很多
已往研究表明,大鼠辐射损伤早期血液流变学改变明显,出现显著变化的时相亦少.进一步肯定照射后早期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特性,不仅可为放射病早期诊治措施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而且也为阐明放射病发机理提供有益资料.为此我们观察了4.0、8.0及12.0Gy三种剂量照射后6小时、24小时及3天大鼠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