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颗粒脂肪移植570例的临床总结

来源 :2010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术年会暨第三届两岸四地美容医学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n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自体颗粒脂肪移植的经验。方法:采用注射器法抽取自体颗粒脂肪,清洗、纯化后移植于乳房、颞部、颊部等受区。结果:本组570例中,脂肪吸收明显者40例,占8.91%,18例(占4.07%)出现硬结。结论:自体颗粒脂肪移植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术前合理设计,正确地抽吸注射技术及术后良好的局部处理。
其他文献
介绍应用局部皮瓣修复面部缺损创面的方法和经验。方法:根据面部缺损创面的大小、部位以及形状,设计合适的局部皮瓣,转移后修复创面。结果:手术治疗共106例,缺损创面面积最大约12.3 cm×8.9 cm。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其中47例随访1~24个月,修复组织与周围皮肤相匹配,外观满意。肿瘤患者未见复发,供瓣区无明显继发畸形。结论:设计合适的局部皮瓣,修复面部缺损创面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目的:探索一种简单有效而且风险小的下颌角肥大矫治术。方法:对76例下颌角肥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口内入路。A组37例,全部应用传统的摆动锯进行下颌角截骨术;B组39例,全部应用直角钻打孔法截骨,即在下颌角的预设截骨线上打一排全层穿通的小孔,然后用骨凿凿下要切除的下颌骨。结果:B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出血明显少于A组,B组术中未有一例损伤知名血管,而A组有三例分别损伤了面动脉和下颌后静脉,术后B组较A
目的:为了预防下颌角截骨术中及术后大出血,降低手术风险。方法:对自1996年至2006年以来98例下颌角截骨术的临床病例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做回顾分析,从解剖角度找出出血原因并提出防治策略。结果:下颌角截骨术出血可分为:一、下牙槽血管出血;二、面动脉出血;三、咬肌出血;四、下颌后静脉出血。结论:术者熟悉颌面部解剖并且有丰富的手术经验,术前检查全面,器械准备充分,术中耐心细致,切忌动作粗暴
@@汗管瘤是一种良性表皮内小汗腺导管肿瘤,此病在中青年妇女中发病率较高,好发于面部,尤其是眼睑部位,一般无不适感,汗管瘤为正常肤色或淡黄色、褐色的扁平状丘疹,患者多因影响容貌美观前来就诊。本科自2004年6月-2008年6月,采用饵激光治疗眼睑部汗管瘤患者56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紫外线是诱导皮肤产生炎症反应的重要环境诱因之一。UVA虽生物能量不如UVB,但在太阳光中占了紫外线辐射能量的近95%,并且比UVB有更强的穿透力,可引起真皮层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损伤。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炎症反应关键酶,在正常皮肤的多种细胞中均可出现,但正常皮肤组织中活性较低,一旦经炎症刺激激活后可在皮肤组织
@@近年来青春期后痤疮的患者渐渐增多,我科自年2008年1月-2008年6月,使用全能E光治疗系统治疗青春期后痤疮66例,取得满意疗效。
@@痤疮(acne)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出现于青春期男女的颜面部、胸背部,可形成丘疹、结节、脓疱、硬结、囊肿以及增生性瘢痕等,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都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是重度痤疮给患者的容貌及心理会产生严重影响。痤疮的治疗方法诸多,但对重度座疮疗效不很理想。近年来随着激光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寻常型痤疮的治疗中也显示了定的优势。微晶磨削治疗痤疮也有很好的疗效。2009年4月-20
目的:观察光子嫩肤联合左旋维生素C离子导入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方法:分别采用光子嫩肤技术、左旋维生素C离子导人治疗及二者联合治疗。结果:光子嫩肤组比左旋维生素C离子导入组疗效显著(P<0.05),联合治疗组疗效与单用组相比,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联合治疗黄褐斑疗效显著。
@@皮肤衰老与机体衰老是同步进展的,皮肤衰老是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刺激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预防和延缓皮肤衰老已成为医学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皮肤衰老通常分为内源性衰老和外源性老化,后者主要因环境因素如紫外线辐射、吸烟、风吹、日晒及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等引起。由于日光中的紫外线辐射是导致皮肤老化的主要因素,所以皮肤外源性老化又称为皮肤光老化。本文就5-ALA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皮肤光老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目的:观察序贯使用他克莫司软膏和雅漾保湿霜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9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25例外用0.03%他克莫司软膏治疗4周,停药后再使用雅漾保湿霜继续护肤20周。对照组24例仅外用0.03%他克莫司软膏治疗4周。共观察24周,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8周内,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第12周,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