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棉花品种遗传改良进展

来源 :中国棉花学会2011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109bo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安徽省审定棉花品种中的78个中熟春棉品种的性状数据,分析了安徽省育成品种的产量、品质和抗病性的遗传改良规律和性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安徽省棉花品种的皮棉产量主要分布在1300~1700 kg·hm-2之间,平均皮棉产量为1338.39 kg·hm-2,产量潜力以每年24.81 kg·hm-2的速度增长。新育成品种的产量呈对数型增长趋势,平均比对照增产7.79%。在产量逐年提高的同时,品种早熟性得到改善,衣分变化较小,铃重有逐年提高的趋势。纤维品质总体较好,各项主要品质指标变化幅度较小,纤维品质一致性好;长度和强度的协调性逐步提高,但缺少高强度的优质棉品种,杂交种麦克隆值偏高,纤维偏粗。安徽省育成的棉花品种对枯萎病具有较好的抗(耐)性,但抗性水平呈现下降的趋势,对黄萎病的抗性水平集中在耐病的范围,缺乏高抗黄萎病和对枯、黄萎病兼抗型品种。本文提出棉花育种的主攻目标是解决产量与纤维品质的矛盾,提高纤维强度、降低麦克隆值。
其他文献
本文回顾了国内二十多年花卉航天育种研究进程和成果,总结了深圳市农科集团自2004年开展航天育种研究以来所取得的成果,探讨了航天育种有别于常规辐射育种的优势特点.同时对未来国内花卉航天育种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本文对观赏鳉鱼航天育种之育繁推一体化进行了探讨。观赏类卵生鳉鱼市场销售主要是鱼卵,在国内外具有广阔的市场销售前景。但商品化与产业化中存在种鱼产卵量少、受精率低、卵孵化率低、受精卵的自然保存期短、鱼苗培育成活率低等诸多问题,制约了观赏类卵生鳉鱼市场的开拓和产业发展.通过“神舟七号”宇宙飞船搭载卵生鳉鱼受精卵,在太空实施孵化育苗,返回地面后,经过将近3年时间9代系的后续培育与筛选,获得了高产卵量和受精
本文对中俄合作太空诱变育种项目“引智成果”在承德种植繁育的成效进行了介绍。国家外国专家局高度重视航天工程育种技术及产业发展,连续六年将中国俄罗斯合作“太空诱变育种项目”列为国家引进国外智力重点项目予以支持。2011年协助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与俄罗斯科学院生物化学物理研究所签署协议建立合作关系,资助航天五院聘请俄专家来华进行合作研究与开发,促进我国航天工程育种技术研究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国家外国专家局还
本文介绍了上凌公司开展航天育种业务,设计航天品种产业化路线,传播航天育种和地面选育成熟经验的相关情况.上凌公司希望通过不懈努力用创新的思路和全面服务向社会更多推广航天育种的科学成果。
本文对蝴蝶兰航天育种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介绍。蝴蝶兰航天育种主要是采用太空诱变育种技术,结合地面常规育种和生物克隆快繁方法的育种新途径,进行研究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良好综合性状、花大色艳、抗性强、适应性好,富市场潜力等特点的太空优良变异新品种。目前航蝴1号太空蝴蝶兰已获得广东省新品种审定,航蝴系列新品系持续在选育、审定和推广之中。
紫花苜蓿经过空间搭载后,表现出较强的诱变效应。本文以搭载于我国神舟三号飞船上的4个航天诱变紫花苜蓿品种:德宝、德福、阿尔金冈、三得利,种植而成的苜蓿航天诱变原原种为研究对象。天水原原种田及兰州原原种田,连续几年观测记载,初步确定了突变类型和单株,并进行了集团分类,大致分为以下7种类型:多叶突变单株(6株);大叶突变单株(11株);速生单株(14株)、白花突变单株(1株);抗病单株(7株);早熟单株
为明确小麦航天诱变后代条锈病抗性的变异性和选择效果,拓宽抗条锈育种的途径,本文从2004-2010年,在我国条锈病的常发易变区甘肃陇南,对4个品种航天诱变后代的抗条锈性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兰天10号和兰天14号在SP1、SP2诱变群体抗谱都较原品种对照变宽,出现了部分抗性不显著提高的株(系);兰天17号和PASCAL在SP2表现出病情加重的趋势,但没有出现显著的抗性突变系.分析发现,SP1出
介绍了花粉管通道转化法的起源与发展,概述了花粉管通道法的转化机理,以及导入DNA的方法,主要有微注射法、柱头滴加法、花粉粒携带法等,介绍了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的操作程序,花粉管通道法已经成功地运用于棉花育种中,并得到了抗病、抗虫、高品质的后代。
光合作用生物催化剂,又名“光合宝”,能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为探索光合作用生物催化剂对棉花籽棉的增产效果,在棉花盛花期,选用17个优良品种(系)喷施植物光合作用生物催化剂,测定其光合速率强度、成铃数、籽棉产量,每个点两次重复1个对照。结果表明:在盛花期喷施光合作用生物催化剂对提高光合速率强度、成铃数、子棉产量等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能显著增加棉花的成铃数,提高子棉产量。
为加速棉花基质育苗移栽技术在山东省的推广,解决棉花基质育苗移栽生产中出现的成活率不稳定、缓苗期长、配套技术不完善等问题,开展了棉蒜套种栽培模式条件下,地膜覆盖对促进基质棉苗移栽缓苗期、成活率以及丰产性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能提高基质棉苗成活率,有效缩短缓苗期,快速促进现蕾开花,加快中后期成铃,改善三桃比例,增产效果明显。地膜覆盖是促进基质棉苗成活率和缩短缓苗期的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