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回顾了17-20世纪四川藏区城镇的城墙建设状况,投射出清至民国时期国家权力在民族地方社会的合法性认同与行动效能,以及中原文化在民族地区的渗透及发展.明清时期,伴随着中央政府基层权力在民族地区的深入,民族地区的城墙作为防卫及中央权力的代表出现在藏区.近代以来城墙所代表的礼教与中央秩序的符号体系日益崩溃,藏区城镇的城墙建筑的符号意义消解,只剩下潜意识的安全作用及形式化的防御功能.城墙在藏区的出现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回顾了17-20世纪四川藏区城镇的城墙建设状况,投射出清至民国时期国家权力在民族地方社会的合法性认同与行动效能,以及中原文化在民族地区的渗透及发展.明清时期,伴随着中央政府基层权力在民族地区的深入,民族地区的城墙作为防卫及中央权力的代表出现在藏区.近代以来城墙所代表的礼教与中央秩序的符号体系日益崩溃,藏区城镇的城墙建筑的符号意义消解,只剩下潜意识的安全作用及形式化的防御功能.城墙在藏区的出现与消失反映了民族城镇在中原汉地文明与民族文化的冲突对立与融合中成长,并在这一过程形成了独特的城镇空间形态.
其他文献
技师学院作为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技师学院烹饪教育为社会培养大量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新时期、新常态经济下,技师学院烹饪专业教学,应当走创新教学和适应市场需求之路,将技能与市场结合,培养新型应用型高技能专业人才.
20世纪40年代末期,连年战争和政权更替造威百万华人离开大陆移民台湾和香港.本文在统计赴港台建筑师名单的基础上,试分析建筑师们的移民抉择,提出:粤地籍贯、港英建筑教育、欧亚混血家族网络等是香港有别于台湾的特殊背景.进一步考察陆谦受、范文照、徐敬直、朱彬等著名建筑师的香港作品,解读移民建筑师对香港城市建设做出的特殊贡献,以及香港为移民建筑师专业发展提供的契机,提出:中国建筑师积极应对香港的高层高密度
法国建筑师亨利·查理和迈克尔·康沃西于1902年在天津成立了沙得利工程司,并以天津法租界为主要业务范围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后并入义品公司.本文梳理了查理、康沃西和沙得利工程司在天津的发展过程,概述了其在近代天津的建筑设计作品及其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贡献.
奚福泉是受新建筑思潮影响成长起来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本文以奚福泉20世纪30年代的建筑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平面形式与功能、立面外观与对称性的角度分别对居住建筑及公共建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奚福泉具有重视功能,反对装饰的设计倾向,同时其在南京公共建筑中尝试使用轴线及中国传统元素,积极探索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新建筑的融合.研究成果对于解析奚福泉设计思想具有积极意义.
对机场建筑设计的从业者进行分类,重点梳理职业建筑师参与机场建筑设计项目的概况、背景以及主要建筑类型,并结合具体机场建筑实例剖析职业建筑师机场建筑设计作品的风格特征.
聚焦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师和艺术家刘既漂所著的《武汉大学建筑之研究》一文,梳理刘既漂的教育背景、职业经历和建筑理念,结合20世纪初社会和媒体对建筑的认知的情境,从建筑评论的视角剖析其对建筑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民族性等议题的思考.
张镛森是东南大学建筑技术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其营造教研组第一任主任.他增编了《营造法原》,主持编纂了第一本全国通用的《建筑构造》教材,并长期主讲建筑构造类课程,在东南大学建筑学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文章通过多方走访、搜集资料并整理分析,探讨张镳森与东南大学建筑技术学科的关系,并试图以此为出发点,研究张镛森在建筑构造教学、研究乃至建筑技术学科建设上的作用与影响.
卢毓骏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研究价值的一位建筑师.本文通过史料梳理,着重探讨卢毓骏在防空建筑学领域的贡献.首先分析卢毓骏研究防空建筑的时代背景和原因,进而将卢毓骏的著作《防空建筑学》与同时期其他有关著作相比较,通过类比分析辨析其间的异同,由此说明卢毓骏在抗战时期专门研究防空建筑学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传统海洋贸易视角,以海洋商贸聚落不可或缺的城防体系为研究对象,探索宁波澳门两地在聚落形态与贸易运作互动关系层面的异与同,期冀获得此类聚落形态的新认识.城防是保障海外贸易正常运作衍生的空间系统,是海洋商贸聚落形态构成基本要素。在聚落形态“落而成之”过程中,相似的经济运作机制使宁波澳门两地城防在建造机制、防御力量分布上存在相似性,然而,由于面对的张力关系及在帝国权利体系中的地位不同,相似表象下
和平村旧址作为抗日战争期间最有代表性的关押日本战俘的俘虏收容所,具有不同于其他一般警示性战争纪念地的文化意义,本文通过对和平村旧址历史的梳理以及与其他相关类型遗产的对比,总结了和平村旧址所体现出的人类追求和平的意识及中国人民以德报怨的宽广胸襟,以及这种精神内涵影响下和平村旧址所具有的社会文化价值,继而对和平村旧址以及这一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保护与遗产地精神的延续提出相应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