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iC复合材料的侵彻破坏和吸能

来源 :2018第十二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digy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SiC复合材料具有密度低、耐高温、抗氧化、高比强度和比刚度等众多优点,被广泛用在航空航天运载器的热结构上。在服役过程中,这些运载器不可避免地遭受到离散源的侵彻。然而,国内外对于侵彻载荷下C/SiC复合材料力学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关于该材料的侵彻吸能、损伤和破坏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基础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意义。利用一级气炮对C/SiC复合材料进行了不同速度(69~287 m/s)的侵彻试验,测得了弹丸的侵彻初速度和剩余速度,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测了试样的破坏断口。
其他文献
功能梯度碳纳米管增强复合材料(functionally graded carbon nanotube-reinforced composite,FG-CNTRC)是指利用梯度分布于基体材料内的碳纳米管作为增强体的新型复合材料,热-力-电性能优异,在航空航天、能源工程以及军事防护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FG-CNTRC板被用于遮蔽和防护目的时,往往会遭受其他较小物体的低速冲击.近年来,各类解析或数
随着人类太空活动的逐年增加,大量空间碎片对航天器的威胁得到广泛关注。已有研究中,对于空间碎片的防护研究多集中在针对1 g左右的微小型空间碎片。而对于稍大质量碎片的撞击及防护效果研究较少。本研究以二级轻气炮为加载平台,将6 g 7075铝合金柱形弹丸发射到1500~1900 m/s撞击三层复合防护结构靶板。研究了毁伤特性,对比三种防护结构方案,得到了一种有效防护结构。利用AUTODYN-3D进行数值
纤维金属层合板是一种由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金属材料交替铺层而成的层间混杂复合材料,兼具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高比强度、比刚度和金属材料高韧性、抗冲击等特点,在航空、航天、航海、汽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本文对固支方形纤维金属层合板在局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大挠度响应进行了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采用近似的刚性-理想塑性材料假设,考虑了大挠度引起的弯曲和拉伸的作用,基于广义屈服条件和夹芯方板的塑性变形假设,由动
大量研究表明,爆炸、恐怖袭击等事件中夹层玻璃破坏产生的碎片对人的次生伤害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集中载荷冲击作为夹层玻璃破坏的主要工况之一,具有重要研究意义。聚乙烯醇缩丁醛(PVB)夹层玻璃是主要建筑玻璃材料。本文通过空气炮冲击试验,采用高速摄影机记录分析裂纹扩展、玻璃碎片从产生到飞溅的整个过程。研究不同冲击能量、玻璃厚度和PVB厚度对夹层玻璃在冲击载荷下所产生碎片特性的影响。所研究玻璃碎片特性
会议
通过6根大比例钢管活性粉末混凝土(钢管RPC)柱试件的残余承载力试验,得到了钢管RPC柱在承受标准火灾作用和/或爆炸荷载作用后的残余承载力,分析了不同受火时间和比例距离对火灾和/或爆炸作用后钢管RPC柱残余承载力的影响。试验工况所得的钢管RPC柱残余承载力损失范围为16%~67%,表明受火灾和/或爆炸作用后的钢管RPC柱仍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但残余承载能力对受火时间更为敏感。其中,仅受火105 m
为研究缓冲方式对弹体穿靶性能的影响,本文以被帽半穿甲结构弹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无缓冲和高分子材料垫层缓冲两种不同方式下弹体的穿靶性能研究。通过数值计算获得了穿靶过程中被帽的破坏形式,壳体的过载曲线和应力变化等。数值计算结果还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聚四氟乙烯垫层进行缓冲能够有效衰减被帽在穿靶时产生的应力,从而对壳体件起到有效保护。
诸多研究表明液体挡墙可有效削减炸药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载荷,可用于处置公共场合发现的可疑爆炸物。然而,液体挡墙的破片防护效率不足,在抵御冲击波载荷时可能并不能有效地拦截爆炸产生的破片,因此考虑使用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配合液体挡墙抵御爆炸破片。设计了一种简单的双层柔性复合防护结构,由水容器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无纬布组成。
实验所用铝蜂窝结构是由薄壁结构通过胶粘拉伸形成正六边形的胞元阵列组合,具有密度低、比强度高、吸能特性好等特点.目前在月球着陆器许多构件中大量应用了铝蜂窝结构.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组合式铝蜂窝结构,包含两层蜂窝结构,并蜂窝层间存在相互嵌入作用.采用准静态压缩实验、动态霍普金森压杆实验以及数值模拟三种方式开展组合式铝蜂窝相互作用的温度效应研究.选用两种尺寸(胞元边长分别为1.5 mm和2mm,壁厚均为0.
为了研究不同头型弹丸高速小角度入水特性,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构建数值计算模型,分别对不同顶角和不同环形槽位置的弹丸进行仿真研究,并分析了在相同入水时间内以及相同入水角度的条件下,不同头型弹丸的速度、位移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弹丸顶角越小,其入水过程中越容易发生跳弹;环形槽的位置相对弹顶靠前一些,越容易抑制跳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