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肿瘤的新策略——抗血管生成

来源 :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第五次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fei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20余年来,人们对肿瘤的认识有了长足进展.这一认识可简要地归结为"三多",即在多种因素作用下,正常细胞调控生长的多组基因发生了变异,经多阶段逐渐演化为肿瘤细胞.这一过程可人为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由于癌基因、抑癌基因以及调控细胞周期的一系列基因的变异,使得细胞处于连续的增殖状态,而DNA修复基因及凋亡相关基因的变异更使这种增殖无序和失控.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弱抗原性以及其所诱导的免疫抑制状态使其易于"逃逸"免疫系统的监视.而肿瘤细胞通过某些机制获得血供,则使其继续生长并转移,终致宿主于非命.根据这一理解,可有如下的肿瘤治疗策略:①直接攻"敌",以肿瘤细胞为靶部位,直接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如手术、放疗、化疗、诱导分化及诱导凋亡等治疗方法.②借"刀"杀"敌",动员或活化免疫系统,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如各种生物治疗手段.③"围点打援,切断粮草",以血管生成为靶部位,如各种抑制血管生成的药物和方法. 本文包括:血管形成的基本原理及其调节机制;血管生成与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肿瘤的临床研究;抗血管生成疗法的优点及问题等等
其他文献
由于宿主的控制和癌细胞的反控制都和生物电磁现象有关.因此,近年来有关磁场对癌细胞生长分裂影响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在原有研究基础上选用脉冲强磁场对接种H22肝癌的昆明小鼠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对组织形态学改变,特别是对其超微结构形态学的改变进行研究,探讨脉冲强磁砀对肿瘤杀伤效应及其有关机理.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的发展为人源性抗体的制备提供了新的途径.该技术用逆转录PCR方法,把全套抗体的可变区基因扩增出来,重组到原核表达载体中,并通过与单链噬菌体外壳蛋白pⅢ的融合,把Fab或单链抗体表达在噬菌体的表面,形成噬菌体抗体库.然后用亲和层析的原理,通过重复"吸附-洗脱-扩增"过程,可从容量为108以上的抗体库中将特异性抗体筛选出来.但与制备抗病毒抗体相比,筛选抗肿瘤抗体明显困难.为了获得特异性
鼠嗜铬细胞瘤细胞系PC12细胞接触一种线粒体损伤剂鱼藤酮后,能启动细胞凋亡反应和线粒体磷酸化抑制.研究表明,基因表达和细胞周期改变、凋亡等多因素均参与线粒体功能抑制,但是,如何促进线粒体损伤后正常细胞修复以及与线粒体损伤和磷酸化有关的细胞凋亡能否被抗凋亡机制解救尚未阐明.既往研究表明,还原型辅酶NADH能刺激内源性细胞因子合成,并通过上调bcl-2和c-erbB-2癌基因蛋白抑制PC12细胞凋亡.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于造血系统有广泛的作用,可作用于早期的多能前体细胞,促进其生长和分化为集落形成单位(CFU).GM-CSF对于造血细胞的进一步成熟的作用较为有限,主要作用于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成熟.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低剂量基因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uGM-CSF,生白能,美国先灵葆雅公司)对支气管肺癌化疗后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的作用以及对骨髓
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ve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是一种分子量为36 kD的非组蛋白性核蛋白,其功能是作为DNA聚合酶δ的辅助因子,直接参与DNA合成.PCNA出现在细胞周期的G1后期、S期和G2期,是近来被重视的细胞增殖活性标记之一. PCNA是一个较有意义的细胞增殖活性标记,且不需新鲜或冰冻组织,操作也比较简便,因此很适合于外科病理学研究和常规工作
血脑屏障能阻拦大部分抗癌药和抗菌药渗入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为了治疗颅内肿瘤需要设法降低血脑屏障功能,使更多的药物越过屏障进入肿瘤.在1990年和1996年分别报道了脑部照射降低血脑屏障的研究,用99mTC-GH静脉注射显影技术和氨甲喋呤(MTX)静脉注射方法,显示药物渗入脑组织和脑脊液的浓度与照射剂量相关,本文基于以上的研究基础,进一步观察放射降低血脑屏障功能后,加用化疗能否提高疗效.
肿瘤形成与细胞生长失控有关,这是知之已久的事实.现在发现它还与细胞凋亡及细胞衰老有关.端聚酶与细胞生长、细胞凋亡及细胞衰老三者有密切关系,它在肿瘤诊治、延缓衰老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将其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的介绍.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发达的欧美国家往往是第一、二位常见恶性肿瘤, 早期大肠癌预后较好,据美国1983~1990年资料统计报道,早期大肠癌,白人5年生存率为91%,黑人为84%,而晚期分别仅为7%和5%.在我国,不同期别大肠癌生存率差别也较大.提示在无症状人群进行大肠癌早诊早治,将有可能提高大肠癌的生存率.本文介绍了国外大肠癌筛检指南及其评价和我国的大肠癌筛检方案建立及验证等等内容.
自1994年以后,美国乳腺癌的死亡率开始下降,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辅助化疗的改进.最近几年中,乳腺癌的辅助化疗策略有以下改变.内容包括:辅助化疗适应证的改变;绝经期后患者辅助化疗的改变;生物学标志在辅助化疗中的应用;术前化疗的应用和对预后估计的影响;硝兵淋巴结检测开展后腋下淋巴结阴性患者的分级等等.
癌的分子流行病学是分子生物学与传统流行病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内容广泛,诸如:个体对致癌物的有效接触剂量,致癌物引起的早期生物效应,个体对致癌物的敏感差异或遗传倾向性等.显然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问题是传统流行病学所不可及的,在研究深度上是一种跨越.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在发现和监测高危人群,早期发现癌患者,预防癌的新途径等方面可能带来重大突破,因此是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肺癌分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