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细胞淋巴瘤的表观遗传学:治疗意义

来源 :第20届欧洲血液病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shi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观遗传学异常是淋巴瘤的一大特点:由于一些表观遗传学的改变是肿瘤发生的起始事件,因此激起了人们对"表观遗传治疗"的探索,以期靶向并逆转这种异常变化.在此,强调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s)中发现的DNA甲基化和组蛋白标记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导致下游一系列复杂的级联效应,从而促进细胞恶性转化和DLBCLs生物学特性.研究最充分的影响是转录失调:DNA低甲基化和高甲基化,结合组蛋白标记的激活和沉默,导致染色质构象的变化,影响到DNA与转录因子的结合,从而对基因的表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DNA甲基转移酶(DNMT)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EZH2、MLL2、CREBBP、EP300的突变,都可促进产生异常的表观遗传变化,导致调控细胞周期、增殖、细胞凋亡、B细胞分化的转录因子异常表达.近期对DLBCLs异常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进展使得对临床前期和临床试验中的表观遗传药物的设计更合理.本文重点讨论了淋巴瘤的主要表观遗传学异常和几种靶向表观遗传异常的治疗,以期更清楚的阐述靶向表观遗传学治疗的希望和存在的不足.在本次学习结束时,学习者应该了解:DLBCLs主要的甲基化变化是抑癌基因的高度甲基化以及全基因组异质性增加的低甲基化状态,导致关键的生物学通路失调;低水平的DNMTs在淋巴瘤中产生持续的低甲基化而不是DNA损伤作用,重新激活TGFβ1途径,减少细胞生长,诱导衰老样的表型;小分子EZH2抑制剂阻断DLBCLs中野生型(wt)和突变型的EZH2,恢复了活化的和抑制的组蛋白之间的平衡,重新激活了分化所需要的基因,以及细胞周期负调控所需要的基因,从而导致细胞死亡;许多合成的和天然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抑制HDAC蛋白家族的多种特异性成员,导致乙酰化组蛋白的积累,通过多种机制如分化、细胞周期停滞、诱导细胞凋亡,产生抗淋巴瘤作用.HDACi有不同程度的抗肿瘤免疫作用.
其他文献
镰状细胞病和地中海贫血是两大类血红蛋白遗传病,这类疾病是易被忽略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尽管上个世纪对这类疾病有大量的研究,但对他们流行病学的理解仍有不足.随着疾病分布
会议
按照目前的危险度分层模式,低危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被强制定义为预期寿命超过3-4年的一个亚组.包括输注红细胞悬液与血小板在内的支持治疗
会议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类异质性疾病,个体间预后差别很大.很多基于组织病理学、遗传学和分子学的研究试图针对DLBCL进行分层,从而指导病程预测.本文总结了诊断时作为
会议
PET自本世纪初诞生并迅速推广,现已取代CT成为DLBCL分期及疗效评估的重要手段.这种功能成像的方法可以测量淋巴瘤细胞的葡萄糖代谢情况,正尝试用于肿瘤总活性及治疗后演变方
会议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作为基因置换方法已经建立了几十年,对于地中海贫血患者有很高的治愈率.在过去的十年中,甚至对于高风险的患者其治疗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有限的
会议
骨髓增殖性肿瘤(MPNs)的获得性表型驱动突变包括JAK2V617F,少部分为JAK212号外显子突变,以及MPL-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突变,少见的负调节蛋白CBL或LNK突变,还有最近发现的calre
会议
随着伊马替尼及二、三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达沙替尼、尼洛替尼、博舒替尼、普纳替尼)的应用,使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成为可控制性疾病,在一小部分病例中甚至达到完全治
会议
最近的基因组研究揭示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是一种分子异质性疾病.在CLL中经常出现的基因病变当中,一些经过临床验证的预后标记,如TP53突变和17p缺失在临床实践中可用于
会议
现在,医生对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的治疗可采取更广泛的治疗方法.最佳的组合这些方法使达到优异的临床结局和无治疗的缓解(TFR)成为可能.然而,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对CML病人进
会议
最近,新的凝血因子浓缩物已经变得容易得到或正处于进一步的临床研究阶段,这将大大改善血友病A或血友病B患者的治疗.为延长半衰期和/或其他给药途径如皮下途径(s.c.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