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天池Ml3.7级火山地震前后气体地球化学的异常变化

来源 :全国第四次火山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xleo3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9月8日22时24分,在长白山火山口附近南西方向发生了ML3.7级有感地震,伴随的震群活动持续了近4个小时,这是有测震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火山地震和火山震群活动.ML3.7级地震发生时听到了非常大的地声,长白山北坡和西坡人员都有明显的震感,火山监测站及个别宾馆房屋产生轻度裂缝.震后锦江2#泉点被巨石塌方掩埋.地震前后我们曾对天池火山区内主要泉点的逸出气体化学和氦同位素组成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测试.结果显示,火山区逸出气体化学和同位素组成在地震前后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变化.
其他文献
本文综述了我国旅游洞穴的开发模式,总结出两种主要的旅游洞穴开发模式,无主题式开发和主题式开发,对各自的开发特点进行了简要总结。同时以广西巴马百么洞为例,对洞穴主题式开发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百么洞“大气、霸气和灵气”的主题开发特色。
国际旅游洞穴协会(ISC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及贵州织金县人民政府主办,贵州织金洞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承办及贵州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协办的国际旅游洞穴论坛于2008年8月28-31日在贵州织金洞举行,论坛主题是“旅游洞穴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文中介绍了论坛着重讨论旅游洞穴可持续发展共同关注的问题,诸如洞穴设施(照明、步道)、环境监测与营销等。
岩浆混合作用是造山带岩浆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造成火成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之一(Nevesetal,1995;Tepperetal,1993).岩浆混合作用可以表现为复合岩流、岩床、岩墙,也可以表现为不同成分岩浆的交替喷发(Yoder,1973)或近于同时混杂侵入(Vogeletal,1975)以及存在角砾、网脉、枕状、舌状和细摺状、锯齿状接触边界等(Vernon,1990;Bedard,1990
浙江晚中生代火山-侵入岩极为发育,研究程度较高.早中生代火山-侵入岩则出露零星,研究也相当薄弱.最近我们确认浙东丽水毛弄一带煤系地层下部英安质火山碎屑岩形成于早中生代(180Ma,锆石SHRIMPU-Pb年龄),在诸暨漓浦发现了早中生代辉绿岩(195Ma,单颗粒锆石U-Pb年龄),同时测得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花岗闪长岩的年龄为167Ma(样品取自明月峰1井;锆石SHRIMPU-Pb年龄),与普陀山
中新生代、包括华北在内的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发生巨厚减薄不仅是显生宙中国岩石圈演化中的重大事件,而且已经构成了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固体地球科学研究领域中一个持久的研究热点.多学科的深入研究业已表明,中新生代华北岩石圈发生的变化不仅仅是其厚度的减薄,而是从一个冷、厚、高波速、主量元素亏损、以方辉橄榄岩为主和同位素富集的古生代古老克拉通大陆型地幔,转变为薄、热、低波速、主量元素富集、以二辉橄榄岩为主和同位素
本文主要用运氦同位素示踪原理和温泉水化学地球化学温标原理,确定了腾冲火山区目前并列存在三个岩浆囊,根据腾冲火山监测网产生的地震活动和形变观测资料,认为这三个岩浆囊活动性各不相同:一个最活跃、一个较为活跃、一个不太活跃(正在冷却).具体研究思路和方法是:用排水集气法或真空瓶法采集腾冲火山区及外围地区广为分布的大量温泉的逸出气体,用于常规分析的气体用铝塑气体样品袋装样,用于氦同位素分析的样品用钢瓶或玻
缝合线是一种特殊的裂缝构造.一般认为,在深埋藏条件下,岩石受上覆沉积物负荷作用,由于压力和孔隙流体的作用,在应力点上促使岩石中矿物颗粒产生选择性溶解,溶解的物质或沉淀于应力较小的颗粒表面,或迁移到系统之外,从而形成齿状、柱状镶嵌穿插的缝合现象.本文就缝合线裂缝的特征、成因及其研究意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沙河厂铜矿位于保山市西北方向直距约10多公里处.自明清以来的600多年间,铜矿曾多次开发采冶.解放后,地质勘探队也多次勘查过,至20世纪80年代初,本区的地层、构造、矿床物质组分和铜矿的分布特征已基本查清,根据存在传统矽卡岩矿物的特点,认为是仅限于小范围分布的矽卡岩型铜矿床(或称沉积加后期热液变质的矽卡岩矿床),铜矿规模属于小型(郑作昌,1988).
金龙顶子火山是龙岗火山群中一座近代有过活动的火山,主要由降落火山渣组成,锥体直接上叠在太古宙变质岩之上,晚期溅落锥叠加其上,锥体陡峻,主要由焊结集块(角砾)岩组成.熔岩流的构造类型早期为结壳熔岩,晚期为渣状熔岩.从早到晚分为五个熔岩流单元.第一、二、三、四熔岩流单元均为结壳熔岩,总体沿沟谷向西流淌,流动距离长,呈带状,面积与厚度比值较大,从横剖面来看,熔岩流中部一般较厚,向两侧变薄,不同熔岩流单元
从2003年起,广西地震局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开展了涠洲岛火山的研究,取得了以下初步认识:涠洲岛火山分早晚两期,晚期的喷发活动发生在约3万年前;岩浆直接来自地幔深处,喷发环境为滨海环境;岛上发育有一定数量的高角度正断层和指示最大压应力方向为垂直向的节理,这些断裂和节理发育在晚期火山物质中.以上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地震地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