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因青少年心血管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运动训练理论强调"青少年应以有氧训练为主",尤其在耐力性项目中中等强度持续训练表现更为突出。近年来,高强间歇训练法因事半功倍而受到青睐,在足球、乒乓球、拳击、游泳等项目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作为高强度训练的典型代表,高强间歇训练对青少年心脏安全的影响一直未能明确,为进一步探索青少年高强间歇训练的适用性问题,本研究拟通过观察高强间歇训练与中等强度持续训练对心肌损伤标记物CK-MB与cTnI的影响,比较两种训练方法的心脏安全性,为青少年高强间歇训练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为青少年耐力训练理论革新提供新的动力。研究方法:2.1研究对象选取地市级业余体校田径队员15名,11男4女,14±1岁,无心血管病史,0.5-1年运动经历。2.2实验设计本研究采用配对实验设计,每名队员参与两种运动干预。为减小其他训练内容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ICT)安排在周一15:30,绕400m跑道持续跑动10000m(MICT),用时43.75min。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安排在次周一15:30,每次跑动1000m,用时3min,间歇3min,重复10次。2.3血样采集与测试近年来,学术界关注青少年乒乓球间歇训练对cTnI的影响,发现高强度间歇训练后4小时CK-MB与cTnI显著升高,48小时恢复至基线。同样,在青少年足球运动中也同样证实了cTnI的生理性变化规律[2]。运动结束后3-4小时为CK-MB与cTnI释放的峰值时刻。本研究在运动结束后3小时手臂静脉取血5ml,静置30min,离心机3000转20min分离血清待测。应用电化学发光法201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Roche Diagnostics,Basel,Switzerland)上机检测。2.4统计分析检测结果应用SPSS 24.0软件进行Kolmogorov–Smirnov test正态分布检验,并针对两种不同干预方案分别对CK-MB与cTnI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显著性P<0.05,相关数理结果图象由origen2017完成。研究结果:CKMB测试结果显示,中等强度持续训练方案均值21.3U/L,高强间歇训练方案22.4U/L,P=0.089>0.05,其中,高强间歇训练方案15人中出现4例阳性结果,中等强度持续训练出现3例阳性结果,高强间歇训练方案虽存在高于中等强度持续训练的趋势,但两种干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cTnI测试结果显示,中等强度持续训练方案均值0.538ng/ml,高强间歇训练方案0.357ng/ml,P=0.000,两种干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虽仅有1例阳性结果出现在中等强度持续训练,但15人中有14人中等强度持续训练测试结果高于高强间歇训练方案。中等强度持续训练后cTnI释放量增加是一种普遍现象。大量研究已证实,马拉松、铁人三项等耐力性项目可诱导心肌标记物cTnI与CKMB释放,并在48小时后恢复至初始状态,学界普遍认为耐力运动后心肌损伤标记物释放量增加为生理现象,而非病理性变化。2017年伊朗学者Rouhollah等[3]在成年群体实验中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中等强度持续训练较高强度间歇训练对CTNT影响更加明显,CKMB值都增高,但两种方案间无显著性差异。然而,长时间高强度运动也可诱导心脏风险。近来研究发现,长时间耐力性运动可能会诱发房颤与房扑。2009年,Mont等[5]发现长时间耐力运动是引发房颤的重要风险因子。2010年Grimsmo等调查越野滑雪运动员房颤发病率为12.8%,且左房扩张与房颤密切相关。2014年,Myrstad等研究耐力运动与房颤的关系发现,具有长期耐力训练经历的老年人更易患房颤。研究结论:持续与间歇训练均诱导心肌损伤标记物CKMB与cTnI释放量增加,但中等强度持续训练较高强度间歇训练对CTNT影响更加明显,CKMB值均增高,两种方案间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合理的高强间歇训练安排较中等强度持续训练安全性更高。"青少年应以有氧训练为主"的训练理论有等进一步论证。